就在這個時候,鎮守荊州的陸遜上表,提醒孫權不可對曹叡輕忽大意,指出曹叡的能力很強,將來對東吳的危害可能比曹操還要大。
陸遜行事十分謹慎,這一通上表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曹叡此前的表現,確實不是一個一般的人物。
曹叡自幼聰明過人,頗有曹操早逝的天才兒子曹衝之風。曹操因此十分喜愛他,還曾經對曹叡說:“曹氏有了你,就能夠成就三世的基業了。”這是識人無數的曹操的最高讚譽。甚至可以說,曹叡的父親曹丕能夠在與曹植的繼位之爭中最終獲勝,多少也有曹叡的因素在內。
但曹叡的繼位之路頗為坎坷。他的母親是曹丕的正妻甄氏。甄氏原是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袁氏敗亡後,曹丕傾慕甄氏的美貌而納為正妻。曹丕稱帝後,甄氏失寵被殺,連帶兒子曹叡也不受曹丕待見。曹丕一度有意立另一個兒子曹禮為太子。
後來有一次,曹叡跟著曹丕去狩獵,遇見母子兩鹿。曹丕射殺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沒有從命,而是放下了弓箭,垂淚道:“陛下,您已經殺掉了母鹿,我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
曹叡的話一語雙關,既是對眼前事件的回應,又巧妙隱喻了曹丕殺掉甄氏的往事。曹丕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想起當年和甄氏琴瑟和睦時的恩愛,頓時把滿腔情感轉到了眼前的兒子曹叡身上。很快,曹丕就決定,立曹叡為太子。
曹叡憑借自己的智慧,不但改變了自己的處境,也改變了曹丕的心意,成為了太子。
陸遜由此判定曹叡絕非庸常之輩,因此提醒孫權嚴加防範。但這卻恰恰和孫權的心意不符。
於是,有一天,孫權對著諸葛瑾發了一通“別有用心”的關於曹氏祖孫三代的議論。
孫權說:“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叡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在孫權看來,曹操確實是天縱奇才,但曹丕連他的萬分之一也趕不上。而曹叡呢,則連曹丕的萬分之一也趕不上。
諸葛瑾見孫權如此貶低蔑視曹叡,不禁訝然。
孫權自有他的理由。他說:“曹叡年幼弱小,必然缺乏主見,隨人東西。而輔政四大臣陳群這些人,當初懾於曹操的威嚴,不敢不竭心盡力。後來曹丕繼位時,年已三十四歲,頗多曆練,業已成熟,故而這些老臣也不敢為亂。但曹叡年幼無知,陳群等人必然弄巧行奸,爭權奪利,結黨營私。曹叡無力駕馭,怎麼能長久呢?”
最後,孫權總結道:“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強當陵弱,弱當求援,此亂亡之道也。子瑜,卿但側耳聽之,伯言常長於計校,恐此一事小短也。”
諸葛瑾這才明白,孫權的這一通議論是針對陸遜的上表而發的。而此時,孫權對於陸遜正處於最高信任階段,對他言聽計從,為什麼偏偏要對他的這一個建議而大加駁斥呢?
更進一步,孫權到底為什麼要如此貶低曹叡呢?
事實上,孫權譏諷曹叡年幼無能根本就站不住腳。“年幼”並不能與“無能”劃等號。孫權本人就是十九歲繼位的,比曹叡繼位的年齡還要小四歲,不也挺過了重重難關,贏得了廣泛的認可了嗎?孫權能做到的,憑什麼斷定曹叡就做不到呢?孫權豈不是在五十步笑百步?
反常行為的背後,必然有深層次的動因。孫權這樣妄加評判的根子就在於他潛意識中的稱帝衝動!
隻有把曹叡貶成年幼無能,隻有把陳群等托孤大臣貶成險惡不忠,隻有曹魏政權變亂叢生,孫權才有充分的理由去否定曹魏政權的合法性並取而代之,從而幫助自己在心理上突破自身的合法性障礙,邁出稱帝的終極一步。
……
心理感悟:反常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至少一個未被滿足的正常需求。
反向歧視策略與人們慣常理解的親密提攜規律相反,對關係親近的人要求嚴苛,對關係疏遠的人反而多加嗬護,以破解“袒護”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