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孫權正在為屢屢受製於劉備而煩惱不已之時,卻得知劉備已經應西川劉璋之請,帶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入川支援,幫助劉璋抗擊東川(漢中)張魯去了。
孫權對此極為憤怒,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周瑜的遺言一直牢牢印刻在孫權心中。他知道,劉備必定會借此機會奪取西川。孫權想起當初劉備極力阻擾己方攻取西川,現在卻腆著臉自己去吃獨食了。孫權當然忿忿不平。
第二,孫權看不上眼的龐統,現在成了劉備的座上賓,與諸葛亮同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孫權對自己的有眼無珠,十分懊惱。這也導致他內心嫉恨交迸。
孫權懊惱之下,有心要趁劉備遠離,荊州空虛之際發起攻擊。於是,他首先派人將妹妹從荊州接回。但就在他盤算出兵之際,頭號大敵曹操親率十五萬大軍,號稱四十萬,揚言要報赤壁之仇,浩浩蕩蕩,進逼淮南。
孫權隻能暫時先放下荊州,優先考慮對付曹操。他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曹操的這一次大舉來襲,距離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四年。但是,在那次奇跡般的偉大勝利之後,與會的諸將深深沉浸在“東吳水戰,天下無敵”的美好感覺之中。眾將紛紛認為,上一次曹操的百萬大軍都不在話下,這一次的兵力還不到上次的一半,哪裏還用擔心呢?隻要放手讓曹軍進入長江水域,必可一戰而勝。
與上一次眾謀士悲觀性的“群體極化”不同,這一次,東吳的眾武將顯露出了樂觀性的“群體極化”。但是,無論是哪一種群體極化,都不是組織之福。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總裁艾爾弗雷德·斯隆曾經說過一句頗為睿智的名言:“在沒出現不同意見之前,不做出任何決策”。這樣的做法,是確保領導者能夠看到正反兩種意見,從而避免“劍走偏鋒”。
赤壁之戰前,孫權曾經深受“眾口一致”的困擾,幸而有魯肅力排眾議。這一次,孫權也希望能聽到有見地的不同意見,然後再做決定。
孫權環視眾將,終於看到了他想要的情形,但站出來說話的人,卻有點讓人意外。
這個人竟然是以莽撞武勇著稱的呂蒙。
呂蒙說:“用兵之道,不可固守定規。赤壁之戰,我方大勝,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方。現在曹賊卷土重來,必然吸取了赤壁的教訓,對水戰做了充分演練。從兵力對比上來看,依然是敵眾我寡。如果放手讓曹軍進入長江,恐怕勝負難料。依我愚見,不如在濡須水域,建造堅固壁壘,扼守入江水道拒敵。敵不能進,必然敗退。”
呂蒙這一獻策,其他諸將紛紛鼓噪起來,紛紛反對說:“我東吳水軍作戰,從來是上岸殺敵,洗腳登船,哪裏用得著構建堡壘?”
諸將對呂蒙的意見大加駁斥,有兩大原因。
首先,呂蒙提出的做法和東吳水軍慣例大相徑庭。而人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按照舊有圖式行事,這就是慣性思維。
其次,眾人對呂蒙的印象一直是那個懵懂魯莽的“吳下阿蒙”,根本不相信他會有什麼奇思妙策。這是“首因效應”的影響所致,即最初呈現的信息對人們的認知與判斷有著特別大的影響力。
但是,孫權聽了呂蒙的這番建議,卻非常地高興。這倒不是因為呂蒙的建議完全正確,而諸多老將的想法完全錯誤。事實上,按照諸位老將的策略,也未必一定不能破曹致勝。讓孫權深感欣慰的是呂蒙的巨大變化。
此前,孫權曾經對大將呂蒙和蔣欽說:“你們現在當權掌管大事,可要好好讀書學習!”呂蒙回應說:“軍中事務繁忙,我沒有時間讀書。”孫權說:“我又不是讓去研究儒家經典當博士,你隻需要廣泛涉獵,多了解曆史就好了。再說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忙,難道還能比我忙嗎?我自己就經常讀書,而且覺得受益匪淺!”
孫權之所以會有如此感觸,也是有原因的。在赤壁之戰的決策中,孫權本人束手無策,但他眼見隻比他大一歲的諸葛亮胸有成竹,謀略萬端,不免大受刺激。諸葛亮也從未有過實戰經驗,但一出山,就能夠揮斥方遒,運籌帷幄。這隻能是讀書所致。孫權再想起周瑜、魯肅等人,莫不如此。於是,孫權就暗自下決心,要好好補上這一課。赤壁大戰,他本人並未親自操盤,所以有大量的時間可用於讀書學習。積以時日,孫權自覺收獲良多。出於人所共有的炫耀心理,他才會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呂蒙蔣欽這些武將。當然,他是不會去找那些書讀得比他多,智識在他之上的謀士們“班門弄斧”的。
這個呂蒙,雖然讀書不多,但卻是個非常機靈的人。當初,孫權剛剛繼位的時候,要對部隊進行整編。東吳軍製,部屬歸主將所有。孫權想把一些小股部隊進行合並。呂蒙得知消息後,立即借錢給自己所部的士兵製作了深紅色的衣服,並置辦了綁腿。等到孫權檢閱的時候,呂蒙所部著裝鮮亮,整齊劃一,立即引起了孫權的注意和喜愛。孫權於是將其他人的部屬劃歸呂蒙統領。呂蒙的機智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