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被逼著冒一把險(2 / 2)

這本是諸葛亮預先謀劃的穩妥之策。但是,當他經曆了朝堂上江東群儒群起而攻的“殺威棒”後,內心卻起了很大的轉變。諸葛亮以為,江東謀士群體的“投降論”如此肆無忌憚,顯見孫權控製內部的權威度嚴重不足,“投降論”勢必對他造成極大的壓力,如果自己還是溫文而言,恐怕根本不能激發孫權與曹操抗衡的決心與勇氣。

被逼無奈之下,諸葛亮決定再一次冒險行事。他決定,要拿出自己壓箱底的絕技——激將法,而且要火力全開,絕不留力!

魯肅在見識了諸葛亮的絕頂口才後,深感欣慰,但在孫權上朝之前,還是再度提醒諸葛亮不要忘了自己的囑托。

諸葛亮點點頭,以安魯肅,心中卻自有主張。

孫權見諸葛亮十分年輕,容貌出眾,氣度不凡,不禁有些訝異。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一直在孫權麾下效力。諸葛瑾這一年是三十五歲,比諸葛亮大七歲。孫權從諸葛瑾的年齡來推斷諸葛亮的年齡,沒想到兄弟倆的年歲相差甚多。事實上,諸葛亮隻比孫權大一歲。孫權見諸葛亮這麼年輕,就已經兩敗曹操,成了當世首屈一指的抗曹專家,又想想自己內心對曹操的恐懼,多少有些汗顏。再加上魯肅的前期鋪墊,孫權不免將諸葛亮當作了權威人物而深為敬重。

孫權下令賜座。魯肅緊貼著諸葛亮站在一旁,滿懷熱望,等待著諸葛亮幫他扭轉乾坤,搞定孫權。

孫權很客氣地對諸葛亮說:“我聽子敬盛讚足下之德,今日有幸相見。希望你不吝指教。”

諸葛亮見這個碧眼紫須,和自己年紀不相上下的年輕人表麵雖然鎮定自若,但細細打量,仍能覺察到一些不夠自信的痕跡,可見孫權的表裏並不完全如一。這也印證了諸葛亮此前的判斷。

諸葛亮不失禮節地回答道:“不才無學,有辱明問。”

孫權已經煎熬等待了一晚上,和諸葛亮簡單的禮節寒暄後,不再繁文縟節,而是單刀直入,立奔主題,問道:“先生最近在新野輔佐劉備,與曹操多次交鋒,勝負如何?”

諸葛亮微微一笑,回答道:“劉豫州兵不滿千,將惟三四人,再加上新野城小糧少,哪裏能和曹操抗衡呢?”

孫權以為這是諸葛亮的謙虛之詞,也不在意,繼續發問:“先生可知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馬?”

諸葛亮伸出手指,盤點計算:“曹操破了呂布、滅了袁紹、收了北番,定了遼東,新近又取了荊州劉琮,算起來共有馬步水軍一百多萬!”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眾人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反應是大相徑庭。

孫權是嚇了一大跳,心想如果曹軍真有這麼多兵馬,那還打什麼打,直接投降就是了。

魯肅是氣得要吐血。事前他千叮嚀萬囑咐,一再讓諸葛亮不要說曹操兵多將廣,沒想到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誇大其詞,為曹操大作廣告。

張昭等人是又高興,又懊悔。原來諸葛亮根本就是自己一夥的。早知道他會這麼說,又何苦一大早為難他半天呢?

一個人在兩個選擇麵前猶豫不決,首鼠兩端,實際上是意識層麵的理性思考導致的。而潛意識其實是有唯一的選擇的。當這個人被逼著做出一個選擇卻又有不甘心的感覺,那麼,潛意識中的正確答案其實是另一個。

孫權聽了諸葛亮的介紹,先是一驚,隨後就是極度的不甘心,追問道:“曹操哪有這麼多兵馬?莫非其中有詐?”

諸葛亮是故意這麼說的,他就是要引發出孫權的質疑,然後進一步誇大其辭。諸葛亮淡然一笑道:“怎麼會有詐?曹操在兗州時就有青州兵四五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了四五十萬。新招中原之兵,不下二三十萬。又得了荊州之兵二三十萬。加起來,要超過一百五十萬。我說一百萬,還是說少了,以免嚇倒了江東之士。”

孫權很不甘心,又問道:“曹操手下謀臣戰將又有多少?”

諸葛亮當然還是繼續誇大其辭,說:“足智多謀之士,耀武揚威之人,何止一兩千人!”

孫權聽諸葛亮說得板上釘釘,顯見確鑿無疑,一顆心不由死死地沉了下去……

心理感悟:所有對你而言的正確答案都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

外群體偏見人們對於自身所屬群體之外的群體及其成員個體所持有的蔑視性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