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如星火的時刻,孫權沒有立即召見諸葛亮,這是因為他自信不足,羞於在外人麵前露怯。
魯肅深知這一點,所以有意將諸葛亮介紹為“諸葛瑾之弟”,而不是“劉備之軍師”。這就有效拉近了諸葛亮與孫權的距離,讓孫權更為容易地接受諸葛亮的到來。但孫權還是選擇了拖延一晚。
不過,孫權的這一拖延,無意中卻讓事態的進程節外生枝,發生了意想不到並幾乎影響最終結局的巨大變化。
次日一大早,魯肅急急忙忙趕到館驛去見諸葛亮,一路上暗自慶幸沒有提前對諸葛亮下逐客令。魯肅想利用諸葛亮的這張嘴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隻好再一次明確叮囑諸葛亮說:“先生見了吳侯,切切不可說曹操兵多將廣!”
可是,魯肅也不想一想,諸葛亮在孫權麵前能夠起作用的標簽就是“抗曹專家”。如果諸葛亮把曹操說得不堪一擊,豈不等於是讓諸葛亮自砸招牌嗎?凡人皆有炫耀心理,為了彰顯自己的光輝形象,即便對手真的不堪一擊,也有必要給對手戴上幾頂高帽。
諸葛亮深知自己此行責任重大,關係到整個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絲毫不敢大意。在這樣的心理預設下,他絕不會輕易為了自己的臉麵而大肆炫耀。一切都隻能以維護劉備集團的核心利益為重。以他的口才,既可以將曹操說得一文不值,也可以將曹操說得天下無敵,但具體如何說,還是看情勢靈活而定。所以,他還是不能根據魯肅的要求而給出一個明確的承諾。
隻是,這是魯肅第二次直接叮囑了。諸葛亮如果還是笑而不語,就是大大失禮了。於是,諸葛亮說:“魯大夫,你放心好了。我自會見機行事,不會誤了你的大事的。”意思是,你不要管我怎麼對孫權說,我總不讓你失望就行了。
有了這個含糊的保證,魯肅總算是放下了心,於是帶著諸葛亮前往朝堂,等著覲見孫權。
剛一到朝堂,魯肅就感覺到氣氛不對。以張昭為首的二三十位謀士,個個峨冠博帶,正襟危坐,早早就等候在朝堂之上了。這是很反常的現象。此時時間尚早,孫權還未登堂,張昭等人根本沒必要這麼早就上朝等候。
顯然,這些人的目標不是孫權,而是諸葛亮。
正是孫權的拖延讓張昭等人意識到了諸葛亮的存在,並對諸葛亮的來意進行了充分的揣摩。他們斷定,諸葛亮與魯肅一起前來東吳,必有所求。而劉備此前一直與曹操為敵,屢敗屢戰,決不投降。由此,張昭等人推斷諸葛亮絕不可能是來勸孫權向曹操的投降的。那麼,他自然就成了主降派的頭號大敵!
諸葛亮本來就是外人,再加上主張相悖,外群體偏見在江東謀士群體中迅速滋生肆虐。他們立即做出了“一致排外”的決定,必要趕在諸葛亮麵見孫權之前,將諸葛亮徹底擊潰,以免他影響到孫權的最終決定。
而且,外群體偏見還進一步推波助瀾了“群體極化”,將張昭等人的“投降論”推向了匪夷所思的極端。
張昭等人先從貶低諸葛亮本人的能力入手,隨即開始貶低諸葛亮的主公劉備。但這些攻擊性言辭均被諸葛亮一一反擊,化於無形。江東謀士惱羞成怒,竟然開始為曹操大唱讚歌,將曹操吹捧為上承天意的有德之人,所有一切與他抗衡之人都是逆天之賊。江東謀士希望通過美化曹操,來醜化諸葛亮,以打擊他繼續抗曹的合法性及信心。
一時之間,東吳朝堂滿眼都是曹丞相的鐵杆粉絲!魯肅在一旁看了,又是氣憤,又是擔心,又是著急。他氣憤於這些人不知廉恥,竟然盡心竭力為敵手吹捧而絲毫不顧及江東利益。他擔心於諸葛亮無力應對,敗下陣來,從而顏麵掃地,黯然逃離江東。他著急於反對勢力如此之大,孫權恐怕很難抵擋這一股強勁的投降風潮。
但好在諸葛亮口才出眾,言辭淩厲,抓住對方的道義漏洞,大肆反擊,將江東群儒說得啞口無言!(諸葛亮的這一段“舌戰群儒”,酣暢淋漓,極其精彩,詳情可參見“心理三國三部曲之《心理諸葛》一書,在此不再贅述)
魯肅大喜,諸葛亮在論戰大獲全勝後,卻是憂上心頭。江東群儒的窮凶極惡的表現,徹底影響了諸葛亮對於當前形勢的判斷。
諸葛亮生性謹慎,他這一次冒險前來江東,實屬被逼無奈,必要取得成果才能為劉備挽回一線生機。在麵見孫權之前,他反複權衡琢磨,覺得對於孫權這樣一個未經大事的年輕領導者來說,可能采用溫言撫慰的方式,更能消融他內心的抗拒,激勵他內心的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