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公司的麵試十分嚴格,但吳士宏都順利通過了篩選。到了麵試即將結束的時候,主考官問她會不會打字,她條件反射地說:“會!”
“那麼你一分鍾能打多少?”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標準,吳士宏馬上承諾說可以。因為她環視四周,發覺考場裏沒有一台打字機。果然,主考官說下次錄取時再加試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從未摸過打字機。麵試結束,吳士宏飛也似地跑回去,向親友借了170元買了一台打字機,沒日沒夜地敲打了一星期,雙手疲乏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竟奇跡般地敲出了專業打字員的水平。以後好幾個月她才還清了這筆對她來說不小的債務,而IBM公司卻一直沒有考她的打字水平。
吳士宏就這樣成了這家世界著名企業的一名最普通的員工。
靠著這種不斷進取的意識,吳士宏順利地邁入了IBM公司的大門。進入IBM公司的吳士宏不甘心隻做一名普通的員工,因此,她每天比別人多花6個小時用於工作和學習。於是,在同一批聘用者中,吳士宏第一個做了業務代表。接著,同樣的付出又使她第一批成為本土的經理,然後又成為第一批去美國本部作戰略研究的人。最後,吳士宏又第一個成為IBM華南區的總經理。這就是多付出的回報。
1998年2月18日,吳士宏被任命為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全權負責包括香港在內的微軟中國區業務。據說為爭取她加盟微軟,國際“獵頭公司”和微軟公司做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艱苦努力。吳士宏在微軟僅僅用7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年銷售額的130%。
在中國信息產業界,吳士宏創下了幾項第一:她是第一個成為跨國信息產業公司中國區總經理的內地人;她是唯一一個在如此高位上的女性;她是唯一一個隻有初中文憑和成人高考英語大專文憑的總經理。在中國經理人中,吳士宏被尊為“打工皇後”。正是這種不安現狀、主動晉升的進取精神,成就了吳士宏事業上的輝煌。
著名的華人企業家李嘉誠的成功也是一個不斷進取、絕不安於現狀的奮鬥史。回想早年的辛苦經曆,李嘉誠深有感觸地說,“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事……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
由此可見,李嘉誠並不是一個天生的幸運兒,他所經曆的憂患和磨難也遠非我們今天的年輕人能夠想像,然而正是這種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成為推動李嘉誠成功的重要原動力。
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類似的痛苦經曆,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一旦困難過去,就隻求安逸了。
與此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曆過去以後,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允許自己有貪圖安逸之想。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鬥誌和潛能,那麼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煉,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幹。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給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公司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別人做8個小時,他就做1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