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使人流於平庸,磨難讓人變得不凡
神話人物——赫拉克裏斯的頭像,是披著一張虎皮、兩隻虎爪托著他的下巴。它的寓意是激勵人們勇敢地與各種艱險作鬥爭,一旦我們戰勝了這些困難,它反過來就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磨難和挫折就好比運動器械一樣,它可以增進一個人的力量。
《一千零一夜》裏有一個勇敢的航海家辛伯達,他每次航海歸來,都可以放棄冒險事業,過上安逸的生活。但他卻執著地去尋求那種與大自然抗爭,與海盜搏鬥的驚險旅行,而恰恰是這些經曆使他抵抗挫折的能力大大增強,使他一次次大難不死,在航海中安金抵達目的地。
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著名的排球教練袁偉民曾指揮中國女子排球隊,分別於1981、1982和1984年,曆史性地取得第3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第9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使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上首次取得“大滿貫”、“三連冠”的曆史性突破。
袁偉民訓練中國女排,讓主力陣容在10∶14,隻輸一球就要丟掉全局的危急情況下進行練習,一球一球往回扳,這就使中國女排多次在世界大賽出現類似局麵的關鍵時刻,心理穩定,臨場不亂,技術、戰術發揮得好,從而反敗為勝。特種部隊對士兵進行的應付突發事件、複雜情況以及在孤島、密林、荒漠、高原等特殊條件下的生存和戰鬥訓練,就是為了他們一旦遭遇類似情況,能夠從容自如,銳不可擋。
平靜的湖麵鍛煉不出強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就不了時代的偉人。世界“創價學會”的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說過:“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隻有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讓人感到生存的意義。”一個人要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成就卓越人生,就不應當滿足於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調。香港著名記者曾慧燕從“待業青年”到“最佳記者”的成功跨越,就是一個不甘平庸,用行動創造卓越人生的最佳例子。
曾慧燕幼年經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時,來到人間不到兩個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兒。在澳大利亞長大的媽媽,當時無法理解轉眼間變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揚鑣,移居香港。失去了母愛的小慧燕隻好離開廣州回到老家——湛江吳川縣梅佳鎮,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曾慧燕小學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縣城的中學都對這個“右派”的女兒關上了大門。她跑遍了縣裏所有有關部門,直到第二年才以社會青年的身份擠進縣城中學。1975年,她讀完高中。因祖父膝下無人,被留城待業。1978年恢複高考,給她帶來了希望。她滿懷信心參加了考試,成績也超過了錄取線,但父親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孫山。移居香港的母親一直孑然一身,盼望與女兒團聚,為女兒辦理了來港探親的手續。1979年元月,曾慧燕來到了母親的身邊。
一連串不幸的生活經曆並沒有讓曾慧燕意誌消沉,反而磨礪出她積極進取的性格。剛到香港的日子裏,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語,並開始利用工餘時間寫些雜感式的小文章,試著向報紙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報》“大家談”專欄上刊出的,這對她鼓舞很大。從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經常出現在報端。
1980年,香港《中報》刊出招聘廣告,她抱著試一下的心情將自己的經曆和發表過的文章寄給《中報》。這成為她走入新聞圈的第一步。她回憶當時的情形時說:“到《中報》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給兩份工作讓我挑選:一是資料員,一是校對。我認為校對工作對我今後的事業會有好處,通過這項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內地所不熟悉的知識。”校對是香港報館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資也比資料員少300元,但曾慧燕選擇了校對。
在校對的同時,《中報》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開辟了一個名為《大城小景》的專欄,讓她們每天撰寫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專欄稿,磨煉了她的筆鋒,活躍了她的思想,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香港的報館沒有“鐵飯腕”,你樂意在這家幹就幹,不樂意可以走;同時你也隨時都有被解雇的危險。正當曾慧燕的工作漸入佳境時,《香港日報》創刊。經《中報》老板推薦,她轉入《香港日報》做了正式記者。履職後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調查內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況。編輯部要求她每天采訪一人,寫成千字左右的文章並配上照片,由《鄉情版》刊出。這對她這個初出茅廬的記者來說,無疑是一次考驗,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她采訪了100人,並將其中30人的材料編輯成《外流人才列傳》(第一集)一書在港出版。這不僅在香港讀者中引起了轟動,而且引起了內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