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企業活力的“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味美的沙丁魚,因此魚的死活便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每逢挪威人的漁船返回港灣,魚販子們都擠上來買魚,但是當漁民將捕撈的沙丁魚運回漁港時,發現大多數的沙丁魚已經死了,死魚賣不上價,隻能低價處理,於是,漁民們便紛紛哀歎起來:“上帝,我們太不幸了。”
但是,其中有一位名字叫漢斯的精明的挪威船長,每次上岸時他捕來的沙丁魚仍然是活蹦亂跳的,於是,商人們紛紛湧向漢斯:“我出高價,賣給我吧!”“賣給我吧!”
其他漁民都覺得非常奇怪,就跑去問漢斯:“路程那麼遠,你用什麼辦法使沙丁魚活下來呢?”
漢斯說:“你們去看看我的魚槽吧!”
原來,漢斯的魚槽裏有一條活潑的鯰魚到處亂竄,使沙丁魚們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因而它們才存活下來。鯰魚放進魚槽後,鯰魚因其活力而四處遊動,偶爾追殺沙丁魚,沙丁魚呢,則因發現異己分子而自然緊張,四處逃竄,把整槽魚擾得上下浮動,也使水麵不斷波動,從而氧氣充分,如此這般,就能保證沙丁魚活蹦亂跳地運進漁港。
鯰魚如一方投水之石,擊破了平靜而死寂的水麵,激起了圈圈擴展的漣漪,為疲倦的沙丁魚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動力;鯰魚就如同一針興奮劑,神奇般地顯示了強大的外驅力,調動了沙丁魚群蟄伏的潛能,獲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可以說是一劑整飭懶散,激勵後進的靈丹妙方。
捕魚如此,管理亦是如此。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中,“鯰魚效應”是應用極為普遍的一條管理原理。“鯰魚效應”常常被引用到企業管理中去,並逐步演變為一種組織內的競爭機製,在根治組織活力缺失方麵有著很好的效果。
在管理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少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出現組織內部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等情況。一個企業組織的成員通常由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人才;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才或廢才。如何使用這三種人呢?我們可以運用“鯰魚效應”,即引進一些個人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著較強的個人感召力的人群,讓他們在組織中可以擁有一定範圍內的權力,依靠個人魅力去帶動和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員。他們新官上任,公司上下的“沙丁魚”們立刻產生了緊張感。
“你看新主管工作速度多快啊!”“我們也加緊幹吧,不然要被炒魷魚了。”這樣,通過提升鯰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整個組織的其他人員,克服組織惰性,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競爭氛圍,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形成了。
日本的企業對管理人的工作頗為重視,以有效的“管理人”工作促進企業的經營成功。三澤之家公司原來經營停滯不前,其生產的機械設備賣不出去。後來找到了一種“管人”辦法後,該公司業務迅速發展。現在,三澤之家公司的“鯰魚效應”管理法在日本普遍推廣了。對此,三澤千代治解釋說:“其實用人與捕魚是一個道理,網羅到人才隻是一個初期的目標,如何用活,如何活用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三澤之家公司根據“鯰魚效應”原理,重點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明能幹、思維敏捷的25至35歲的生力軍。為了充分發揮這種促進效應,公司甚至著意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讓全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觸電”的感覺,這樣何愁整個公司不生機勃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