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1997年大學畢業後做過電腦生意,開過學生公寓,後來又辦起了學校。他的創業理念是“發現機會就動手去做”,而發現機會的過程,就像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中的小老鼠“匆匆”不停地奔忙、四處搜尋奶酪的過程。
林遠是溫州人,從小就受到濃濃商業氛圍的熏陶。1997年,在北京航天大學自動控製係上學的他即將畢業,同學們都在為找一份好工作絞盡腦汁,他卻在忙著做自己的生意。其實,他的整個大學生涯就和創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大學裏做的生意,在林遠眼裏不過是“小試牛刀”,是真正創業前的“熱身賽”。不斷地尋找機會,發現機會,抓住機會將自己喜歡的事業做大,是林遠對“創業”一詞最基本的理解。
林遠弟兄姐妹一共七個,他的父親和三個姐姐都做服裝生意。剛上大學,林遠就幫助父親在北京的服裝廠進貨。大三時,他到泰州采購了一套服裝砂洗設備,將家裏的生意由加工普通服裝改成了加工牛仔服裝。四年級時,林遠在中關村注冊了齊隆科技貿易公司,專門銷售電腦零配件及外圍設備,有了一些積蓄。
林遠說,他連最初的創業資金都是自己賺的。上大學期間,家裏一共給過他1.2萬元,此後再也沒有給過錢。1994年,他開始炒股,買的是四川長虹,12.5元買進,64元賣出,大賺了一筆。
1997年大學畢業,林遠在北京市郊樹村正白旗租了一個院子,改造成50多套房間,開起了大學生公寓。生意做得還算可以,一年淨賺20多萬元,一共幹了三年。
上述幾次生意,在林遠眼裏不過是“小試牛刀”,是真正創業前的“熱身賽”。林遠說,他的創業理念是:發現一個機會,就動手去做。而發現機會的過程,就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中小老鼠“匆匆”不停地奔忙、四處搜尋奶酪的過程。而他真正找到奶酪,則是從辦學開始的。
其實,林遠的辦學源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他的大學生公寓旁有一個院子,一共有500多平方米,一年的租金隻有5萬元。林遠把它租了下來。他最初也沒想好用這個院子做什麼,他想,就算租給中關村那些小公司做倉庫,也隻賺不賠。但兩三個月過去了,這個院子還沒租出去,林遠有些急了。恰好他那時的女友在一個私立學校當老師,她對林遠說,村裏的外來人口很多,如果用這個大院子辦個幼兒園,生意肯定錯不了。這一點撥,讓林遠眼前一亮。於是,林遠印製了一些宣傳單,在村子裏四處張貼。1999年3月1日,他的慧福幼兒園正式掛牌。
林遠的學校辦得很成功。首先,定位非常清晰,瞅準了中低收入外來工家庭子女這個細分群體,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聘用退休教師,在教學質量方麵取得了人們的信任。第三,領先一步的課程設置及聘用外教等作法,又在無形中提升了慧福學校在人們心中的形象。
林遠當初並沒有想到這個幼兒園能發展到後來的規模,用他的話說,剛開始就是“小打小鬧”,目的隻是把這個院子利用起來,所以收費很便宜,一個孩子每月200多元。3月11日,慧福幼兒園迎來了第一個孩子。之後,短短幾天,呼啦啦來了一大群。到1999年7月,慧福已經有60多個孩子了。
轉眼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要升小學。因為慧福幼兒園教學質量不錯,很多老鄉建議他接著辦個小學。林遠也發現,辦教育未嚐不是一件能賺錢的好事。於是,他決定擴大學校規模。在樹村,本地人隻有200多人,外來人口竟有1000多人,子女上學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林遠的學校正好解了家長的燃眉之急,所以,生源是不愁的。而且,最初的投資也不需要很多。
要擴大學校規模,原來的院子肯定不夠用。林遠又租下樹村鑲黃旗原來的一個韓國珍珠加工廠,一共有六畝,將其改造成了幼兒園、小學一體的校舍,總投資100多萬元。1999年9月1日,慧福小學正式開學了。新裝修的學校很幹淨,設施齊備,由北京市的退休老教師任教,教學質量很有保障,所以剛開學就招了40多個孩子。
林遠將生源定位於北京外來人口中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幾年,他對外地人在北京的弱勢地位深有體會,外地的孩子上學更是個難題--公費的學校進不去;私立學校基本上都是貴族學校,僅讚助費一項,每年就要好幾萬元,再加上學費、住宿費、夥食費等等,費用就更多了。將學校的生源定位於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這個學校肯定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