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正確地處理好欲望和知足的關係是一種智慧的境界。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窮人為給他患絕症的母親治病,賣掉了家裏所有的東西,跋山涉水到深山老林裏采藥。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帝,上帝變做老翁,送給窮人一個“法杖”,說有什麼願望隻要敲一下法杖就可實現。窮人首先治好了母親的病,又要吃要穿要金要銀,很快成了富翁。然而他仍不滿足,繼續敲擊法杖,沒有止境。最後惹惱了上帝,使他又回到母親得病前的狀態。
人生一世沒有欲望是不行的,但要保證自己不要成為欲望的奴隸。告訴自己:我們完全有能力做欲望的主人,也能夠駕馭和控製自己的欲望,合理地利用欲望、並幸福地生活。
常言道:知足常樂。所以,不要有太高的欲望,否則你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其實人生在世,好多美好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適合我們的,所以,對於那些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大可閑閑看過。如果我們的期望太高,自己該完成的目標還沒有完成時,又突然轉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樣一來,兩個目標都會與自己擦肩而過。人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欲望,見好就收才是明智之舉。
欲望如君王般,主宰著每個人的命運,任何人都無法擺脫欲望的統治而生活。而你唯一可以做的是:當你處在欲望的統治範圍內時,要學會內心抗爭,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認真地經營,輕輕地雕琢,在精雕細琢之中,靠自己真實的努力,不斷去刻畫屬於你的那個生活,那麼,你就是幸福的統治者。
欲望有節,猶如一杯淡茶,在品味幽香的同時,也滋潤了心田;欲望過度,猶如一杯濃茶,不但喪失了清雅的味道,還損害了健康。所以,不要讓心裏的欲望太滿,否則,幸福隻能停留於心門之外。
寬心悟語:
人的欲望就像一場冒險,在這個過程中,有仙氣繚繞的險峰,也有花團錦簇的沼澤,有多少人曾被虛華的假象所吸引,結果賠上了自己的一切。所以,人應該學會用輕鬆的方式來生活,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欲望,欲望也應有度,適可而止。所以,要放下不屬於自己的,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認真地經營,輕輕地雕琢,在精雕細琢之中,靠自己真實的努力,不斷去刻畫屬於你的那個生活,那麼,你就是幸福的統治者。
4)在最純淨的心底,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佛經裏有一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這樣說的,有一頭性格溫順的大象,被人帶入了殺戮的世界,大象每天耳濡目染,性格也變得殘暴起來。
人之初,單純得像一張白紙,我們一天天在塵事繁華中成長,從純真走向成熟,白紙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變色,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白紙上沾染了許多顏色,紅的黑的都有,已然變得不再純淨。
純淨是湛藍的天空,有白雲輕浮的痕跡;純淨是壯闊的大海,有珊瑚搖曳的美麗;純淨是晶瑩的露珠,有光暈閃爍的溫暖。世界有了純淨,便是生機盎然,鳥語花香;心靈有了純淨,亦將如此。
相傳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給學生們上最後一課時,要求他們把一塊地上的雜草清除。每位學生都絞盡了腦汁——拔、踩、拚命澆水……可是效果不盡如人意,雜草仍是“春風吹又生”。一年後,當學生們來看望蘇格拉底的時候,他告訴了學生們最有效的方法。他讓學生們看窗外,那兒有一片喜悅的金黃。而一年以前,那塊地上隻有縱橫的雜草。“要想清除汙穢,就必須用美好去占據它。”蘇格拉底說。
在最純淨的心底,才能遇見最美好的自己。心靈的純淨不是指心靈空無一物,而是指內心洋溢著美好。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不愉快的事,積澱起來就成了塵埃。心靈需要去維護,塵埃需要去掃除,所以,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心靈帶來陽光,消除陰霾;要懂得給心靈嗬護,讓它保持純淨。也就是說,隻有用美好的事物來武裝自己,心靈也就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純淨。
世界上最純淨的莫過於小孩子,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懂,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就是簡單地快樂著,在他們那雙純淨的眼睛裏,看不出世界的塵埃,看不出世俗的煩惱,有的隻是最質樸、最直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