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經》的人生智慧(1 / 3)

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袁文忠會長,各位大德、居士:很歡喜在佛陀智慧光明的加被下,今晚能有殊勝的因緣,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與大家一起學習《心經》。

《心經》每一位都能背誦。譯本也很多,共二十三種;講解的注解據說有一千多種。那今天晚上為什麼還要選擇講《心經》呢?我們講的題目就是《〈心經〉的人生智慧》。

因為般若法最重要,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說法49年,講般若就占了22年,可見佛法的教學以般若智慧為主。漢譯的諸部般若總共有747卷,此卷中最主要的是唐朝時玄奘法師用四年時間翻譯的六百卷《大般若》,而《心經》是整個般若的心髓,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心髓。

曆代翻譯的《心經》有二十三種,比如姚秦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現在流通最廣泛的是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迄今仍保留下來唐朝時的譯本還有五種,另有法月三藏法師的譯本,般若共利言的譯本,智慧輪的譯本,宋朝時有施護的譯本,唐朝時還有一位法成法師的譯本。

最早三國時支謙的譯本已經失傳,唐朝義淨法師、菩提流支、實叉難陀都翻譯過,但也都失傳了,如今流存的還有明朝時智光法師的譯本,民國時的貢噶活佛(貢噶呼圖克圖)也有一個譯本。

這次我們選了兩種,一種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這其實隻相當於《心經》的正宗分;接下來底下的是智慧輪三藏法師的譯本,這就有完整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當然玄奘法師的譯本是流通最廣泛的。

第二個因素是我們雖然講《心經》有很多注解,但他講的大部分隻是《心經》的外層義。每部經其實都有外層義、內層義、密層義和密中密層義。好像一個桃子一樣,皮是第一層,肉是第二層,肉裏還有個核是第三層,你敲碎這堅硬的核裏還有最柔軟的部分是第四層。同樣,佛法也是如此。基、道、果、究竟義,這是四層義;或者說是見、行、果。

外層義主要講見地,很多的注解把《心經》當做一部佛法概論,很多的篇幅都在重點解釋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六度等等名相。這當然也很重要,不過其主要還是隻屬於外層義。我們希望此次能講一點點內層義。外層義講見地,內層義講修行實修的方法,密層義其實就是講果。整個《心經》雖然總共包括題目隻有268個字,但她從凡夫到成佛證果時,五道菩提都圓滿具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五道菩提的所有實修方法都在其中。

我們原來得《心經》口傳教授的時候,學習了七天時間,但此次因為時間較短,隻略略地講一點點內層義。密層義是講果地上的證量。那密中密層義實質上就是究竟義,就是講佛陀的境界。

大家如果有興趣,我會推薦你們看印度那些大德對《心經》的注釋,現在流存下來的還有八種。印度的譯師無垢友尊者作了一個《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主要是講內在五道菩提的修行方法。

阿底峽尊者作了個《心經廣釋疏》,是專門來解釋無垢友論師所造的《廣釋》,講得非常細。吉祥獅子有一個《心經密咒道釋》,就是從密義或是密層義的角度來解說的。

那麼要有完整的《心經》修法傳承,應該要四層義都會傳授,然後有七天的時間。此次我們能共同學習《心經》,先說一點表層的,把智慧輪三藏法師的譯本略略地過一遍。“如是我聞,一時薄誐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大菩薩眾俱。”

這屬於證信序,經首六種成就。

底下的一段是發起序:

“爾時世尊,入三摩地,名廣大甚深照見。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即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神,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聖者!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雲何修行?’如是問已。”

這是本經特別的發起序——證信序是通序,發起序是別序。而且交待得非常清楚,這時釋迦牟尼佛入了一種三昧叫“廣大甚深照見三摩地”。然後舍利弗尊者仗佛威神起座向觀世音菩薩請法,觀世音菩薩仗承佛陀威神加被詳細地演說般若法。

底下的正宗分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開示。從“爾時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離諸苦厄。’”

後麵這一句,基本上就跟玄奘法師的譯本相近。一直到最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悉皆隨喜。”

這都屬於正宗分的內容,正宗分是觀音菩薩說完以後,釋迦牟尼佛從三摩地而起為觀世音菩薩印可,就等同於佛說。

最後一段是流通分: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具壽舍利子,觀世音自在菩薩及彼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蘇囉、巘馱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那麼,釋迦牟尼佛印可觀世音菩薩所說以後,觀世音菩薩和舍利弗尊者以及與會的大眾、一切天龍八部等等都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印度的無垢友論師解釋《心經》時,把正宗分概括為兩句話:“八事攝三解脫門,十一答陳說五道”。我們如果懂得無垢友尊者的兩句話,這就是實修的教授。那整個《心經》的修行方法、竅訣就都在其中了。

“八事”指空性、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八事可以用三解脫門概括起來,三解脫門是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三解脫門主要講的是資糧道位、加行道位和見道位的修法。

資糧道位側重於修空解脫門,把凡夫知見轉為佛之知見。凡夫此前都是用生滅的妄心來用事,現在由修空解脫門而契入空性,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心。

加行道位側重於修無相解脫門。無相解脫門就是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資糧道位側重於修觀;加行道位側重於修寂;見道位所修的就是無願解脫門,實際上也就是不增不減。這是講八事攝三解脫門。

然後“十一答陳說五道”。無垢友論師把觀世音菩薩的開示結合五道的修行方法,總括為十一個回答,對五道位之中每一位次修行上所要遇到的問題都做了完整的回答。如果我們隻是從外層義來講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曾經有人問:“《心經》先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又說全部皆空,既然都皆空,還說那麼多名相幹什麼?”等等。如果我們懂得內層義,就知道她不是簡單地把這些名相羅列上來,而是有個完整的修行次第在其中。以至修到哪個位次上會遇到什麼問題,觀世音菩薩怎麼來開示,這是屬於以十一答來攝五道。

“十一答”中資糧道位一答。它是答什麼呢?因為前麵有個總持分:“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資糧道位裏怎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另外,加行道位一答,見道位三答,修道位二答。無學道位之中,十地最後要接近成佛的時候,有一個無間道,這時有一答,最後就是佛道三答。加起來有十答。還有一答就是密咒道一答,講我們最後用的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用此咒來總括五道的修行方法,這屬於密咒道一答。

我們用這個方法簡略地把智慧輪論師所翻譯的《般若心經》過了一遍。因為大家都熟悉的是玄奘法師的譯本,所以還是用玄奘法師的譯本來共同學習會更方便一點。

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雖然《心經》包括經題總共僅268個字,但內容極其豐富,已圓滿地概括了從凡夫到成佛之五道位的所有見地、修行方法和修證的果位。

從修證果位講,他修到某一個位,應該有哪些成就相?比如你修到資糧道位,如何知道自己是到了資糧道位,成就了呢?一定有三個成就相,即“堅固的出離心,廣大的菩提心,業果如理取舍、身語意清淨的世俗正見”,這三個條件是成就資糧道位的標準,是三種成就相。五道位也都有其成就相,而不是泛泛地說,以上是略說。

前麵講過,任何經典都會包括四層意思——外層義、內層義、密層義、密中密層義。外層義側重於講基,講見地;內層義側重於講道,講行持;密層義側重於講果,講成就的征相,成就相;密中密層義是究竟義,是講佛陀的果地境界。如果我們隻是把《心經》當成佛法概論來詳解那些名相,當然也很重要,但隻相當於外層義。我們到底怎麼修呢?還是不知道。所以嚐試講一點內層義,講《心經》之中所蘊含的實際的修行方法。

在見、行、果之中,偏重於講“行”。因基為修道之所依,見地為我們修道之所依,見地不正確,怎麼修都等於盲修瞎煉,如《首楞嚴經》所說:“猶如煮砂,而欲其成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就要樹立好見地。

因為果是修道之所證,所以我們會側重於講行。在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行者所修習的主要是基,是見地;在見道位,行者所修習的是道;在修道位,行者是反複地修習基與道二者;在無學道位的無間道上所修的是果。當然,五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基、道、果。因此我們側重於講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以及見道位的見地與行持。

我們先說經題,玄奘法師的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題八個字可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是“般若”,第二段是“波羅蜜多”,第三段是“心”,第四段是“經”。

般若是梵語,其意為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智是照見、是知俗諦;慧是揀擇、揀別,照真諦。通達有為的事相名之為智;通達無為之真理名之為慧,所以是這種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般若,在五種不翻之中屬於尊重不翻。

般若可以有很多種分類法,可分為二種般若——共般若、不共般若;或三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或五種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和眷屬般若等等。如此可以有無量種的分法。我們隻有有了這種(般若)智慧,才可以真正做心的主人,真正地快樂無憂。僧璨大師說:“快樂無憂是名為佛”,內在是智慧相;外在對自己就是快樂相,對眾生就是慈悲相。能做心的主人就要依靠般若,沒有般若智慧,隻能做習氣的奴隸。有了智慧才能斷煩惱、出輪回,所以說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

佛陀曾說過一個寓言來彰顯智慧的重要。在某一個時期,掌管智慧、財富和幸福的三位神,他們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有一天他們為誰的本領最大而爭吵起來。

幸福之神說:“當然是我最重要了,如果一個人智慧如海,財富像山,但一生卻多災多難,沒有一天幸福的日子,那他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財富之神又說:“如果一個人窮到連一口飯都沒得吃,空有滿腹智慧,幸福又在哪裏呢?可見我最重要!”智慧之神又說:“你們兩個當然都很重要了,但如果一個人家財萬貫、無災無難,卻是一個傻子,那他就比那些人生充滿了挫折的人可悲得多啊!可見智慧最重要!”

三位神各說各有理,一時也分不出高下。這時他們看到一位農夫正在種地,財富之神就建議:“這樣好了,我們拿這個人來做個試驗,比一比誰最重要。”說完以後,財富之神用手指一指。農夫的犁馬上就犁到一口大缸,缸裏裝滿了金銀珠寶。突然得到這麼多財富的農夫一下子就嚇傻了,一時迷了心智,呆在那裏半天。

之後農夫就想:我突然之間得到這麼多財富,回家以後,左右鄰居一定會懷疑我這些錢財從哪兒來的。親戚朋友也一定會爭先恐後跑來向我借,借與不借都不好。甚至於那些壞人、強盜也會來打主意,來偷盜、搶奪。為了安全起見,不如搬到一個沒有任何人認識我的地方去居住。

農夫主意已定,馬上丟下他的犁,放棄他的土地,一刻不停帶著金銀珠寶逃出家鄉,在一個非常遙遠、完全陌生的城市裏定居下來。

意外成為富翁的農夫,雖然在異鄉定居下來,但生活並不快樂,因為他既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可以做、可關心的事情,每天都隻悶悶地坐在那個地方發呆。

這時幸福之神就說:“你看,財富之神賜給他那麼多財富,並沒令他生活更加美好,還是換我來試試吧。”幸福之神也用手指一指,這時一位端莊的少女剛好走過農夫的窗前,兩個人就很愉快地交談起來,很快農夫就托媒人向女方的家長提親。女方的家長看農夫老實可靠,又有大筆的財富,就同意了這門親事,很快就辦婚禮了。婚宴上,少女的父親觀察到女婿(這個農夫)不大說話,也不笑,常常發呆,而且沒有提到他有任何的親戚朋友。

這少女的父親就後悔了,心想:“這個人雖然很有錢,但卻是個傻子,怎能配上我的女兒呢?我女兒一生的幸福不就毀了嗎?不如今晚把他殺掉,然後謀奪他的財產,再找個聰明的小夥子來當我的女婿”。

少女的父親這樣想的時候,財富之神就覺得無計可施了,因為若再繼續賜給他更多的財富,隻會加速他的死亡。幸福之神也毫無辦法,因為對一個有錢的傻子來說,幸福是掌握在別人的手裏麵。兩位神都無計可施,就一起去求智慧之神救救這個可憐的農夫。

智慧之神也同意了,他用手指一指,農夫就有了雙倍的智慧,氣質、神情舉止馬上就不同了。隻見他眼睛轉一轉,突然就站起來,很從容、很淡定地大聲對大家說:“尊敬的嶽父嶽母、尊敬的父老鄉親,朋友們!請大家靜一靜,我有幾句話要和大家說說。”

大家想這個人怎麼即刻就變得這麼有智慧,這麼從容淡定,氣質這麼好了呢?就靜靜聽他說。

農夫說:“我第一次看到我美麗端莊的妻子時,看到她有著賢妻良母的這種氣質,我心裏就想,擁有這麼好氣質的女兒,一定是由最好的父母教養出來的,經過這許多天的觀察,我確認我的嶽父嶽母確實是最好的、最有文化的,也是最會教育兒女的,為了感謝他們教養出這麼好的女兒,我決定將大部分的財產、財富都送給他們。之後帶著我的新婚妻子返回故鄉。”

由於他智慧增長的緣故,很快又可以擁有更多的財富,當然生活也更加地歡喜自在,幸福。可見幸福和財富的源泉其實都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隻會受人擺布。

所以說有財富是福報,能夠懂得怎麼如法地用,這就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隻會受人擺布、任人宰割,即使是屬於他自己的財富和幸福也永遠都會掌握在別人手裏。有了智慧,我們不但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能享受歡喜自在、快樂無憂、解脫的那種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六道輪回裏哪有什麼幸福可言呢?我們現在學的《心經》正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手指,願我們都能夠信受奉行,開大智慧。

下麵經題第二段是“波羅蜜多”。波羅蜜多譯為中文就是“彼岸到”。“波羅”是彼岸,“蜜多”是到。有了般若圓滿的智慧,才能超越生死輪回痛苦的此岸,證得常樂我淨的大涅槃彼岸。

佛陀在經典中說,凡夫眾生修行要經曆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是已經入了初住位以後,還要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的修行要經曆一大阿僧祇劫。此時道力還很微弱,常會被煩惱所幹擾,所以稱之為“遠波羅蜜”。

往上就是開悟、明心見性了。就是入聖流(前麵是賢位,這是聖位)。由初地到七地要經曆第二大阿僧祇劫,這時道力增長,名為“近波羅蜜”。從第八地不動地一直到十地,是經曆第三大阿僧祇劫。名之為“大波羅蜜”。我們讀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就會讀到“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薩婆若海是佛陀的一切種智海。

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其實有三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指佛陀所證得的一切種智;第二層意義是現證一切種智之道;第三層意義是為了成就一切種智之道的教授。其實就是說般若波羅蜜多的果、道與基,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密義、內義和外層義。這樣就可以明白波羅蜜多的義趣。

印度有三位大德論師——無垢友尊者造《心經廣釋》,是講《心經》的內義,阿底峽尊者造《心經廣釋疏》,就是解釋無垢友論師的《廣釋》,所講的就是成就一切種智之道的教授,講得非常細,吉祥獅子造了一個《心經密咒道釋》,就是講《心經》的密義。

接下來講“心”。

“心”是指《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髓、綱領。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從佛陀所現證的一切種智的大智慧海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而說法的目的也是希望聽聞的人依他所傳的修行方法,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可見,佛法是從智慧而產生,同時也能幫人開啟自性本具的智慧而達到開悟、明心見性的境界。我們現在所學的《心經》更是智慧之中的大智慧,般若智慧的心髓法要,智慧的“濃縮丸”。

“經”,可以譯為貫、攝、常、法。貫,是貫穿所說之義理;攝,是攝持所教化的眾生,令眾生能百讀不厭,好像磁鐵吸針一樣;常,是古今不易;法,是遠近同遵等等。當然還可以說繩墨義、湧泉義等等,那就無量了。

整部經文可分為八分,接下來進入到經文的學習。玄奘法師的經曆、成就就不多說了。

首先看八分。八分即總持分、資糧道分、加行道分、見道分、修道分、無學道分、證知分和秘密分。是依據傳承這個內層義來講的,跟常規看到的《心經》的注釋可能會有些不同,但實際上內在的修行方法,法要上麵都是一樣的。

先看第一總持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底下智慧輪的譯本就把它全部包括在裏麵了,他翻譯為“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翻譯為“觀自在”是側重於自利,側重於智慧。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能夠於法自在,華嚴上講十種自在——身自在、心自在、壽自在等等,我們也不展開說。翻譯為“觀世音”是側重於利他,側重於慈悲。菩薩大慈大悲,循聲救苦,循聲救苦度群迷。

菩薩譯為覺有情,也譯為大道心眾生。

“觀自在菩薩”,就是指沒有執著心而有智慧觀察的功能就是觀自在菩薩。我們修到沒有執著心而隨時保持覺照,證入諸法空相,人人都是觀自在菩薩。即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執著心,心是智慧心,沒有執著心而有智慧的覺照,這就是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般若也可以分為相似般若、淺般若、深般若、無上般若。

凡夫眾生通過修學佛法開啟內心的智慧,減少煩惱。這稱之為相似般若。

小乘的聖人阿羅漢已經斷見惑和思惑,破除人我執,成就無我的解脫,這是淺般若。大乘聖位的菩薩其智慧離開有無二邊,離開色空二邊,不執著於凡夫與聖人的同異,凡聖平等,有無同體,入世化世而不受世間現象的困擾,不被染汙,稱之為深般若。到了成佛的境界,就叫無上般若,也叫甚深般若。

觀世音菩薩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時,在一切順逆境界之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來行持甚深境界的般若。這時它的功用是什麼?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法,百法上麵講十一種色法。色法也包括了正報——組成我們身體地水火風四大;也包括了依報——我們生存的環境。

受想行識是心法,是精神。受是感受,苦樂憂喜舍五受,想是判斷,行是判斷以後如何處理,識蘊是阿賴耶識,去後來先做主翁。

我們看植物人是不是都具足五蘊?當然他的色蘊也還在,識蘊也還在,但他喪失了受、想、行三蘊的功能,所以是植物人。

我們也可以簡單地說,當然不是非常準確,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可以概括在受蘊裏麵,第六意識就是想蘊,第七末那識就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就是識蘊,這是一個簡略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