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若轉入陰者,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機理)外有發熱惡寒、身疼的傷寒症狀,但其脈不浮緊而微澀,此脈不應證,微澀者,陰陽俱衰,胃寒逆而嘔吐,脾腎寒而下痢,這就是霍亂。其轉變過程為開始僅有傷寒表證,至四五日,太陰、少陰主氣,內氣虛寒,於是外寒內陷,內外合邪,中、下陰寒隆盛,必痢。這種情況下,若原有嘔者,為胃中寒盛,現又出現下痢,為脾腎陽衰,先後天敗絕,不可治。但也有外有表證,其脈微澀而自愈的。這是其人的腎陽尚好,至陰經主氣之日,其人很想大便,但隻有矢氣,不下痢。陰寒之邪欲入下焦,但腎氣充足,下元能收攝,故下痢。這是屬於陽明虛寒之病。這種情況,到第十三日,即陰陽之氣兩複之後,內氣已充足,太陽再盛必逐寒邪而盡,病就會痊愈。其證據是大便必硬,說明胃陽已複。因下痢傷了津液,胃陽複則陽明燥氣過盛,胃腸之糞必硬結。
原文下利後,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複過一經亦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機理)下痢能止,是胃陽複,胃陽複則大便當不溏而硬,能食,這樣陽明下痢就痊愈了。今人痢止,但不能食,是其人胃氣還不盛。過一經,正氣複,飲食有增加。再過一經,正氣再旺則胃氣就會充盛,飲食就會正常,這樣到陽明主氣這一天,疾病就會痊愈。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就不再是屬於陽明的病了。此論霍亂的預後及轉化。
原文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四逆加人參湯方:甘草二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幹薑一兩半人參三兩前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機理)惡寒脈微,為陽氣衰微,腎陽尤衰,故易下痢。痢下陽更亡,陽亡則陰液難存。痢止為水穀津液將竭,脾氣大虛,脾不統血,故血下而亡。四逆加人參湯,為溫中回陽益氣,脾氣足能統血,腎氣恢複則二便能收斂,故可救其急。臨床當加減為之。而且應以脈舌為據,盡早用藥。
原文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方:人參幹薑甘草白術各三兩前四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加減法: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白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溫欲得水者,加白術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汗、揭衣被。
(機理)霍亂是中陽不足,氣機紊亂而成。嘔吐、下痢,有停水上下攻竄和脾胃虛寒兩種因素。今雖有發熱、身疼等表證,其熱多欲飲水者,不會是因熱而成,其渴是停水不化,多飲則吐;其熱是停水在內,逼陽於外。若停水不去,入侵胃腸,嘔痢亦不可止,故以五苓散溫陽健脾、利其停水為先。止嘔、止渴、止痢、解表盡在其中。停水去病不盡者,再依法治之。若不發熱,不飲水者,為中焦虛寒。胃寒則嘔吐,脾寒不升則瀉下,故直接以理中丸溫中、健脾、補氣,使中氣足,升降正常,則霍亂自止。臍上築築而動者,腎水有淩心之勢,應加桂枝以補心陽,化寒水;吐多者,胃寒逆也,加生薑散寒止嘔。二者均去白術者,以白術能健脾升津,恐助上逆之性也。下多者升不足,故用白術。心悸者寒水已上犯,加茯苓利其水;渴者津升不足,加白術以助升也;腹痛者,土虛木乘,夾胃之肝經虛滯而攣急,加人參益氣健脾而助其條達;寒者腹痛不會止,故加重幹薑溫中散寒,以解寒凝之痛;腹滿者中、下焦俱有寒,中焦濁氣不能下降,故加附子壯腎陽,溫下焦,使中、下焦陽氣足,濁氣下行則滿減。去白術者,亦防其升而礙降,使滿不減。飲熱粥一杯,微自溫,助中陽升發,升降條暢,正氣和則病愈。
原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機理)外寒乘內之虛寒內侵而成霍亂(如上條),依法治之則吐痢止。內停水去或中陽複而外身痛不休者,以外之營衛未和也。當視其病情和解體表,可用桂枝湯調和其營衛。每次少量飲服,使營衛和暢而不汗出或小汗出為好。汗多反傷其正氣。下條即是。
原文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機理)吐痢則內虛,汗出為亡陽,手足厥冷,四肢拘急,為內之陰寒盛。惡寒為畏寒,發熱為陰盛格陽於上。此為吐痢至陽將脫越的重證,故當用四逆湯加減以回陽救急。
原文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機理)吐痢則內之津液傷,津液匱乏而小便反通利,為陽虛失攝,陰液下脫;大汗出為陽上越。脈微欲絕為正氣已衰。下痢清穀,內寒外熱,急當救脾腎之陽,止其痢下為首要,故四逆湯回陽散寒主之。陽複再救其元氣之不足。若加人參更合其證脈。此為危急重病,死生參半。
原文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四逆加豬膽汁湯方: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餘依前法服;如無豬膽,以羊膽代之。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甘草二兩、幹薑三兩附子一枚(大者,生用)豬膽汁半合人參二兩前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納豬膽汁攪勻,分溫再服。
(機理)吐已、下斷是暫時停止的意思,因為病證及脈仍在,抓緊搶救或可救治,否則吐痢可再發而亡。汗出而厥,為陽失陰守而外越,脈微欲絕是陰陽衰竭的嚴重證候。因脈證相符,尚有搶救的可能。上兩條是吐痢未停而汗出,止痢當為首要,故以四逆湯回陽止痢。此條吐痢中斷,水穀已盡,汗出陽越是陰陽俱衰,病情更重,所以除以通脈四逆湯加強溫中回陽外,還以豬膽汁阻其陽上越。膽汁之氣本升清陽,其苦寒之性又阻陽升,服之,先阻內陽上浮,引陽入膽,後又升之,正好與外浮之陽相接續,出現生機。
原文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機理)吐傷津,利傷液,發汗傷陽,雖然陰陽、氣血、津液俱有傷,但脈平,說明邪已祛,正氣尚可。其人小煩,似有熱象。但其熱是新虛後,水穀之氣上盈,經脈之氣不足,尚不能及時運送布散,淤於胸中的結果。應節製飲食,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待經脈氣旺,穀氣布散,煩可自止。此講邪氣已衰,正氣將複之時的脈證,教人病後調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