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湯方: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前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機理)熱痢下重,是厥陰病熱化的結果。其原因是上焦有伏熱。金乘肝鬱,鬱陽化熱,與伏火相合,清陽難升,於是鬱結之風夾火,乘下痢之虛而下趨,風火入肝,蘊結成毒而為膿血;風氣下注,故痢而下重。此為金來乘木,木之子火必複之,個體心火素盛,火複太過,病從熱化。治當清火解毒,涼血止痢。白頭翁苦、寒清肝涼血為君;佐黃連、黃柏苦、寒清火解毒以息風;以秦皮苦、寒清熱、收澀、斂風而止痢。火衰不動風,肝涼血不妄行,腸能收斂,則下痢後重止。此雖進入溫病範疇,亦是傷寒厥陰病轉化中常見的症狀。
原文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前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粥一升,以助藥力,如不差,再服,餘如將息禁忌法。
(機理)厥陰下痢,肝氣難升,氣與津液下注;身體疼痛,為外寒滯體。陽被寒鬱,陽氣升浮欲逐外邪,津液下注欲痢,降與升抗拮,中焦之氣必結滯而腹脹。陰寒下痢,必脾腎之陽不足,欲止痢,必須回陽散寒;欲祛外邪,必待陽升驅寒。陽氣之根在腎,得水穀之氣而後壯,今脾腎之陽不足,根本為先,故當以四逆湯溫中回陽,以救其裏。裏陽複痢止,外寒不散者,再以桂枝湯驅外邪。此為清金乘木,病從寒化的厥陰病,為病進。病之發展是為外寒內傳引起的。其治法與太陽篇91條一樣,但病機卻不相同。
原文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機理)厥陰下痢而欲飲水者,為熱化。其熱化應是肝中鬱陽與上焦心火相合,使胃中燥熱增甚,故渴欲飲水。下元因痢而虛,火熱之邪必下陷,入於厥陰陰血之分,血與熱蒸,必下痢膿血。此於未見後重之時仍以白頭翁湯治之,是厥陰病熱化下痢的特殊治法。此示人應知疾病的發展趨勢而施治。臨床當以脈舌定之。
原文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三枚(炙)厚樸二兩(去皮尖)前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納大黃,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溫二服。一服譫語止,若更衣者,停後服。不爾,盡服之。
(機理)下痢,其熱當隨痢而去,仍有譫語者何也?必是燥屎未下,燥氣仍上攻。熱下而燥結不去,必是氣滯不暢,故宜小承氣湯攻熱行滯,氣行屎下則譫語止。此也可以由厥陰病熱化,髒病入腑,風火與胃腸燥氣相合形成的。但與上條對比,可知厥陰熱痢與陽明熱痢之不同。
原文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棉裹)前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納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一服得吐,止後服。
(機理)下痢後,心中更煩了。若為結胸,則心下當痞硬。今按之,卻心下濡軟,這不是結滯阻遏使心火盛形成的,是無形之火氣為患,為虛煩。火鬱上焦,當清火散鬱,故用梔子豉湯。梔子清心火,豆豉散鬱火。此厥陰下痢,陽複痢止後,因下痢津液不足形成的上焦火氣偏盛,故不用黃連之苦燥。
原文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機理)厥陰病熱化,風火下趨則便膿血;火複乘金,燥從火化,風火上衝,輕者咽痛喉痹,重者入於血分蘊結化膿。胃脘以上有癰膿,必嘔,此為正盛驅邪,故不可治嘔,治嘔反使癰膿內蓄而侵及其他髒腑,膿盡邪除,則嘔會自止。治此當以消腫排膿為主,膿少漸加生肌收口藥。
原文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機理)脈弱者氣血皆虛,津液不足,小便當少,今小便反而通利,恐為腎氣大虛失攝,陰液下脫。上有嘔,身有微熱,而四肢厥冷,恐為虛陽上越,這是元氣大虛,陰陽分離之先兆。其人脈弱,元氣尚存,身有微熱,而非大熱,陽尚未脫越。當以四逆湯加減回陽,使陽能攝陰,小便減少,陰津內存,則陽不上越。此人脈弱,精、氣、血大虧,治陽礙陰,治陰礙陽,精血難速生,故難治。此為較嚴重的虛證,不僅厥陰病晚期有。因有厥證,列於此以資鑒別。
原文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機理)此是厥陰經氣寒。厥陰經夾陽明經上行,寒則陽明經氣寒,胃氣逆而嘔。此經氣上逆,而非胃氣直接上逆,故幹嘔。經寒,上布之津液化為涎沫而出。厥陰經上顛,故頭無陽而痛。治當溫散厥陰之寒,增強陽明經氣,故以吳茱萸之辛、熱溫散厥陰經之寒,以其苦,降逆止嘔,並重用生薑溫胃為佐。用人參、大棗甘溫益氣,壯陽明經氣以散寒。
原文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機理)厥陰病是清金勝而鬱木,故鬱陽化風火多在上焦之內。今嘔而發熱,是厥陰正氣漸複,清金漸散,風火出於胸膜及體之腠理,即風火之邪出於少陽。這是陰病出陽,向好的方向轉化。既有少陽證,隻要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則愈。
原文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複極汗者,以其人外氣怫鬱,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機理)醫不知厥陰傷寒,見上焦熱象而吐之傷津。吐之熱不去又攻下傷陽,致使體內正氣極虛,陰寒盛而陽氣外怫身熱。醫又以冷水澆之,妄圖以陽先鬱後振而蒸蒸汗出,軀體之陽因此被殺。胃氣虛寒則氣逆,吐下汗已使肝氣大傷,隔膜失潤,今胃中虛氣動膈,因而出現呃逆之證。胃中寒冷不僅是噦的成因,更重要的是指出治虛呃的關鍵是恢複胃陽,降逆氣。胃氣恢複,飲食進,肝得養,呃逆才會止。此為厥陰病一再誤治後的嚴重症狀。複胃治噦隻是救急而已。
原文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部,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機理)噦而腹滿,實證之噦,氣不能下降而上逆。若大便不利者,胃氣不降,可下之;若小便不利者,三焦之氣機不暢,利小便則氣機暢,升降和而呃逆止。374條與此條對比,突出了噦逆虛與實的病機,示人以辨證論治。
原文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機理)上嘔吐,下瀉痢突然發生,叫霍亂。吐瀉無度的現在叫濕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悶不安,腹中絞痛,短氣汗出,叫幹霍亂。此條在於定名。
原文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複更發熱也。
(機理)外有發熱、頭痛、身疼、惡寒的表證,內有吐痢之內證,這是霍亂病。其發作特點是先吐痢,痢止又發熱惡寒,後又吐痢。此為霍亂的症狀。將此篇附於後,正是要人們鑒別傷寒與霍亂的相似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