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卷二辨陽明病脈證篇(一)(2 / 3)

原文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機理)陽明病當發熱汗出,可是其人隻覺皮中有蟲蟻伏行之狀,而無汗出,這是其人津液虧乏太久的緣故。全身津液不足,胃中虛燥,稍有客熱與燥氣相合則陽明病。燥熱外出於肌肉之中,虛熱擾動空乏之汗孔,則如蟲行皮中之燥癢。

原文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機理)發熱反無汗,而下小便利,利者清利也。此似陽明病而非實。熱在中、上焦,下焦虛寒。上熱下寒,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手足厥。二三日陽明、少陽氣盛,厥則陽熱內鬱不輸布,胃寒則嘔,肺寒則咳,頭無陽則痛。不咳不嘔,手足不厥,為陽氣不鬱,陰陽之氣已和諧,故頭不痛。

原文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亦不痛。

(機理)不惡寒,外已解。能食,胃有熱,此為陽明中風。風火攻肺則咳,衝咽則痛,擾頭目則眩。風火不上炎攻肺則不咳,咽也不會痛。

原文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發黃。

(機理)發熱無汗,心中懊惱,為熱內鬱。外無汗,內小便不利,則熱無出路,水液內蓄,熱與水濕相蒸,三焦與膽同屬少陽,膽為陽多陰,濕熱蘊蒸,必膽汁泛溢,身必發黃。

原文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機理)陽明病為燥熱為患,若被火(灸、烤、熏等),火與燥熱之氣相合,當更大汗出,今隻有額上微汗出,此為熱鬱在裏。小便不利則水濕內停。水停三焦油膜之中,使火燥之氣不能外散而上攻空竅,故隻有額上微汗出。熱與水濕相蒸,三焦與膽同屬少陽,膽為陽多陰,濕熱蘊蒸,必膽汁泛溢,則身必發黃。

原文陽明病,脈浮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機理)脈浮緊即浮弦,為少陽內鬱。少陽為少火,與陽明燥氣相合,則化為壯火。壯火動風,化為風火。風火的特點是久鬱必散發,發則風火散而熱,熱則風火散而衰,衰則風火被鬱,於是熱止。得時氣旺又發作,故叫潮熱,發作有時。脈但浮者,陽盛陰虛,夜陽入於陰,衛虛而內熱,故津液外泄為汗,醒則衛出皮毛固,故汗止。此為盜汗。此講陽明燥火與少陽鬱火相合,可為風火為患的實證,也可能火燥傷陰出現盜汗之虛證。

原文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機理)自覺發熱、口燥而不欲飲,為熱在血分,若在氣分當渴飲。發熱為陽盛於上,火性炎上,上攻頭麵陽明經之血分,必逼陽絡之血外溢,故曰必衄。此是陰血不足之人陽明病,燥火陷入血分經絡的病證。

原文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也。以亡津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幹。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則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機理)發熱自汗出,重發汗,為誤治。但發汗後氣分之熱隨汗外泄,故外熱反去,內卻有微煩,這是發汗令胃中津液大傷。胃中燥氣為患,致使大便硬。此本為胃實,微煩為燥熱攻心,隻是較輕。如果其人小便次數比原來少一半,或次數不減而量少,為津液自還入胃中,燥結當解,解的症狀為大便自出。此為津液充足的人,陽明初病誤治後陰液自複的過程。證輕,脈軟是其客觀依據,如此則不當攻。從200條至此,已進入溫病範疇,故仲景不出方治。

原文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機理)一開始發熱惡寒就頻頻發嘔,是胃氣虛。嘔吐可使胃液減少,鬱陽可能乘虛入於胃中,與虛燥之氣相合,於是可出現陽明證。這種胃氣素虛的病人,切不可用三承氣湯攻下。攻之陽氣被傷,陰陽俱竭,後天虧乏,治難取效。

原文陽明證,心下#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機理)發熱汗出,而心下硬滿,此非陽明證,為心下痞結,阻其氣機之正常升降,上焦及軀體之陽氣與津液不能內返而發熱汗出。痞結多因中氣虛寒,邪氣內陷,上下寒熱格拒而成,所以不可攻下。攻下則中陽敗絕,土勝乘水,有降無升,腎陽亦敗,利遂不止,故不止者死。雖攻下,中陽未敗,胃陽漸複者則利可止,止者可愈。總之,四診合參,視病者體質而定方治。

原文陽明證,麵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機理)發熱麵合赤色,是熱在陽明之經。攻之反傷中焦脾胃,經熱會乘虛內陷於中焦,與胃中燥氣相合則發熱。若其人發熱,麵色黃,知其小便不利,以攻下使脾虛濕停,水濕與燥熱相蒸而成。

原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機理)發熱汗出,未經吐下,胃氣未傷。心煩者,為燥熱鬱於胃,循心包經入心。治當鹹寒瀉熱,故可與調胃承氣湯小攻其燥氣。大黃苦、寒,瀉胃中火熱,芒硝鹹、寒,助之清燥瀉下,甘草護胃氣,調和諸藥。大便通下說明燥熱已去,不可再服,過則可能傷胃氣。

原文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熱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大承氣湯方: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炒)芒硝三合前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機理)發熱汗出而脈遲,為陽明有熱,而脾虛寒,脾虛故身重,短氣。若證見腹滿而喘,是胃腸燥熱之氣已與大便相結,待晡時陽明氣旺與邪熱相合則發潮熱,所以潮熱是腑實的症狀。腹滿而喘,是中焦燥熱攻肺的結果。陽明之熱盡入腑與糞便相結,所以叫外欲解,可攻腑裏之結。胃實的程度不一樣,攻裏的方法也不一樣:手足濈然而汗出者,為陽明燥熱已由內達外,盛於四肢,故知其大便已硬,可與大承氣湯,破氣、攻熱、軟堅。微發熱惡寒者,外寒未盡,當先解其表,後攻其裏。雖腹滿而喘,其熱不潮者,為陽明腑熱已盛,但燥結尚不盛,知大便未實,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若腹大滿,大便不解者,隻能以小承氣湯破氣,微下其熱以和胃氣。切戒以大承氣湯泄下,過之反傷胃氣。承氣者,續氣也。氣機因陽明燥結不通而阻滯,通則氣續,氣續則承也。大承氣者,以胃腸燥結甚,故用下氣之厚樸,破氣之枳實更重於小承氣,且加芒硝以軟堅;小承氣者,熱與氣結,故與大黃、枳實、厚樸氣熱兩攻則解。熱為燥結之因,故大、小承氣湯大黃分量相等。若隻便結而腹不滿者,為胃中燥熱,以調胃承氣下其熱即可。

原文陽明病,潮熱,大便微#者,可與大承氣湯;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失(矢)氣者,此但初頭,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機理)發熱汗出,並有潮熱者,為燥熱之氣已入胃腸。大便微硬,說明已與糞便相結,故可與大承氣湯攻其燥結。大便不硬者,說明燥氣未與糞便相結,病輕藥重,攻之反傷津氣。若其人五六日沒有大便,不知其大便是硬是軟,可先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若腑實,則燥糞不會動,隻有胃氣下行,有矢氣放出,才證明有燥糞,當以大承氣湯攻其燥結。若不轉矢氣,說明胃腸無燥糞阻結,隻是燥氣為患。大便隻是初頭硬,後必溏。如此切不可以大承氣破氣攻熱,攻則胃氣必傷,胃傷不能食,脾傷不運化。胃不降,脾不升,氣轉中焦則脹滿。胃中因攻津液乏竭者,欲飲水,與之,水停為飲,胃氣反上逆,加之脾不養肝,膈氣虛寒,逆氣動膈則呃逆。這是胃氣虛竭的重證。與小承氣湯後轉矢氣者,與大承氣湯攻之,後又發熱,大便硬少者,可再與小承氣湯軟堅、攻燥以和之。與小承氣湯而不轉矢氣者,慎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仲景囑之再三,非胃腸並實,大承氣湯不可輕與,為什麼?因為一般傷寒之人,陽氣平平,尤其腎陽平和或不足,大劑苦寒攻下,會傷胃氣,甚至可傷腎氣,陽病轉陰,病情至重。若為溫病,陽氣偏盛,攻熱稍重無妨。補陰液則平。這正是傷寒與溫病用三承氣湯的區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