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理)傷寒脈浮為陽被寒鬱充於太陽。醫以火助陽劫迫,使太陽暑氣盛,炎散太過而大汗出。重陽則陰,陽氣因此亡失。心陽大失,上焦之津液無陽運則化為痰飲。晝日太陽盛,陽氣上升,痰飲閉心,陽不能入心而成為虛陽擾動,病者驚狂不安,坐臥不適。太陽主開,故以桂枝補心陽,炙甘草、生薑、大棗佐之以助心氣。龍骨、牡蠣鎮心潛陽,使虛陽不擾心則驚狂可止。蜀漆苦、辛、微寒,可化胸中痰飲,且反佐消除桂枝、薑辛、溫之性與痰飲之格拒,使心陽能補,複而能散,血脈能正常布散則病愈。芍藥苦、酸而微寒,不利補陽,故去之。此方隻可救急,症減當據脈舌辨證治之,以早日痊愈。
原文形似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機理)其人有發冷發熱之感,與傷寒症狀頗相似。但脈不似傷寒之弦緊而弱。此為氣陰不足,陽氣虛則畏寒,陰虛則發熱口渴,此切不可發汗。若以火助陽劫迫發汗,火邪傷陰血,更與虛熱相合,攻心則譫語。脈弱而浮,有發熱之證,為陽氣與外邪相爭在體,內熱不斷上升,陽氣終將戰勝陰邪,其標誌是汗出,故解之當汗出愈。濡氣虛,弱血虛,此陰血不足之人,陽氣相對偏亢,所以傷於寒易從熱化,熱甚則汗出熱解,其病有自愈的可能。但也有寒解陰液更傷的情況,此可能轉入溫病,亦可能轉入內傷雜證,依人而定。也與季節、緯度、地勢高下有關,醫者當辨證施治。此等虛弱病人,切不可錯過治療時機。
原文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機理)寒閉陽鬱,以火助太陽暑氣當炎散而汗出。若不得汗,火邪不能外泄,必與鬱陽相合為患,症狀為體躁不安。六日經盡,陰盛陽邪當解,第七日太陽主氣,陽邪當外散,可其人躁煩不減,說明其人陰氣不足,再得陽複,反使火邪增甚而內攻,火邪陷入陰分,必動血,為便血,或尿血,名叫火邪。
原文脈浮熱甚,反以火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機理)脈浮熱盛為陽氣盛,此為實熱之證。反灸之,是陽熱以虛寒治,陽熱與火氣相合必上攻,初則火灼津涸而咽燥,進一步則火熱動血,絡脈破裂而吐血。這是溫熱病範疇,以傷寒法治之的後果。仲景在上、下各條中反複列舉,欲戒後人,其用心頗為良苦。這也與此方寒冷,生病多用火灸有關。
原文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為火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
(機理)脈微而數促,是陰血大虧,陽熱亢盛,此為溫熱為患,斷不可灸!灸火與亢陽相合,火熱炎上則心煩;氣血上湧則厥逆。陰血更傷為追虛,陽熱更甚為逐實,使脈中之血耗散。仲景告誡:灸火雖微,與陽熱之邪相合,內攻的確很有力,津液、血、精俱竭,筋骨失濡,火熱不衰,陰血無再生之日。
原文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機理)脈浮為陽氣盛於外,當開皮毛逐邪以去熱。不發汗而以火灸之,灸火不助陽出汗,必與鬱陽相合為患,火熱上浮,氣血上行,腰以下陽氣不足,陰氣隆盛,故沉重如痹,名叫火逆之病。若其人正氣尚足,欲驅邪外出,則正氣初複時,正邪相爭,反助火熱之邪而心煩。煩是正氣複的征兆,即陽氣漸旺,心之暑氣最終戰勝外邪,汗出而解。怎麼知道心煩之後會汗出而解呢?脈浮,外陽盛;心煩,心火旺;氣血外布,必助營衛逐邪。汗出是正勝邪、營衛和的表現。這是正複火逆自解。116條為不能自解而內攻。個體陰陽、氣血的水平不同,其轉歸各異。欲知轉歸,當以脈舌為據。
原文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桂枝加桂湯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牡桂二兩(即桂枝)前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雲桂枝,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機理)此人心陽本不足,燒針令其汗,汗出心陽更衰。燒針處反核起而赤,是汗出亡陽,寒複反鬱其火熱之氣。或其人陰寒之氣盛,火不能驅寒,反被寒鬱。汗出(或不出),心火不足則陰氣必乘而淩之,陰氣上逆,故必發奔豚。若奔豚之氣已發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以逐針孔寒邪,使不再內侵;以桂枝湯調和體內之營衛以逐外邪;加牡桂以助心陽,使心陽足則陰氣不能上犯。所謂牡桂,即向陽之桂枝,取其陽氣甚之意。
原文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桂枝一兩甘草二兩、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前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機理)火逆為火邪與鬱陽為患,氣血隨火熱上壅,腰下重痹,醫者見上熱而下之,於是火邪下陷,氣血下沉,心氣不足。外無熱象,又燒針,針火內陷,與胸陽不足之陰邪相格拒,而致煩躁不安。故以桂枝甘草湯補其心氣以散陰邪,以龍牡斂火邪鎮心安神,則煩躁止。此比上條症狀輕一些。
原文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機理)太陽傷寒為寒鬱陽盛於體,加溫針而汗不出者,則鬱陽與針火相合為邪火。邪火上浮,手太陽與手少陰相表裏,火邪不能外散則內合心火而攻心,心氣逆亂則驚愓不安,故曰必驚。從111條至此,講太陽病以熨背、火烤、火熏、火灸、燒針等治之,均為逆治。其原因是醫者見症治病,而不是四診後辨證論治。至今不少人以成藥治病,不懂四診,隻認症狀服藥,其後果與此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