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卷一中辨太陽病脈證篇(二)(2 / 3)

原文瘡家,身雖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

(機理)為痙之誤,即筋脈拘急。瘡家,體之氣血壅遏化為膿水,其營衛本不足,再發汗則氣血更虧。筋脈失養則攣急,故單純發汗則痙。

原文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機理)衄家,頭麵之精血不足,再發汗,外損陽氣,內逼精血化汗外溢。血竭則頭額之脈陷;精絕於上則直視不眴;精血大虧,水不濟火,故虛煩難眠;外陽失而陰盛,筋脈失於溫養則痙急,故脈緊急。所以不可單純發汗。

原文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機理)亡血家,即吐下血、出血、衄血、外傷大出血等之通稱。血亡,體內之陰血空乏,但陽氣尚可攝血固衛,故尚能維持。發汗則亡陽,營衛皆虛,一派陰寒之氣,全身失陽氣之溫煦,故寒慄而戰抖。所以亡血家不可單純發汗。

原文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原方已失)。

(機理)汗家為平素自汗之人,其人營衛不足,單純重發汗,必然逼心之津血外溢。心為火,得津血養則安,今失其養則心亂不安,其血外布虛乏而神思恍惚。其人精血不足,下元陰液亦虧,小便已,下元陰液更不足,心火下陷,從小腸入膀胱尿道,則陰疼。治當收斂下流之陰液,待下元陰血充足,水上濟火,上焦之津血才會恢複。禹餘糧甘、平、沉重,性收澀,故以為君,下可攝陰精,上可鎮心神。輔佐藥可隨脈證加減。從83至88條,咽幹、瘡、衄、亡血、自汗等均禁發汗,尋其本源都是津液、血、精不足,發之其汗無源,且辛溫之藥氣因無陰血屏庇,更會助邪火,加重病情。陰血不足之人,陽氣相對偏盛,外雖傷寒,多易熱化轉為溫病。辛溫發汗,必然形成內傷,輕者轉為溫病,重者陰陽俱傷,救治多難措手足。這些是古人單純治病觀點難以避免的。今日治之,當扶正解表同施,這些誤治均可避免。

原文病人有寒,複發汗,胃中冷,必吐。

(機理)病人陽氣素不足而傷於寒,不僅有惡寒之表證,而且有胃寒之裏證,治此當溫中發汗;若單純發汗,再亡其陽,則中、下焦俱寒。胃冷難食,蛔趨溫覓食而入胃,胃冷欲入上焦陽盛之地,上焦並胃上口,蛔入上口(賁門),人必嘔而吐之。胃寒氣逆必嘔吐,吐蛔是其特殊情況。

原文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機理)本條之複頗不通。意思是本來應當發汗,醫生卻用攻下藥,鬱陽內陷,外邪內入,這是逆治。本來應當先攻下裏熱,醫生卻辛溫發汗,助熱傷津,使內熱更甚,這是逆治。總之,外邪應先發汗為正治,反則為逆。今日臨床,當標本同治,表裏同解為上。

原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機理)傷寒誤下,傷中下之陽,外邪內陷,成瀉痢清穀不止。為裏虛寒也。經言,病發不足,標而本之。雖外寒未去,下痢清穀為脾胃腎陽俱虧甚。外陽根於內,內陽絕而發汗,當內、外陽俱絕而亡。四逆湯回陽救逆則痢止,痢止則清便自調者,說明裏氣和而無熱。身疼痛仍未解,再調和表之營衛,故與桂枝湯。

原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

(機理)發熱、頭痛、脈反沉,此反是對外感脈應浮而言的。沉為陰脈,頭痛當為無陽而成。其人發熱,可能是陽複而升,頭痛當自愈。若不差,為不自愈。並且身體疼痛,則沉脈為陰證,頭痛為陰寒盛,發熱為陰盛格陽,治當急救腎陽,宜四逆湯。陽回身痛不除者,再治表。傷寒病人多為陽氣平平者,若有脾腎陽虛之症狀,當以四逆湯救裏為急,此為定法。逆之,可能瀉痢不止,下竭上越而亡。原文太陽病,先下之不愈,因複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裏未和,然後複下之。

(機理)若其人內陽素盛,得太陽病而陽鬱,鬱陽與陽明之陽相合,則內熱盛,醫見而下之。雖下表不解,故又發汗,邪因汗下而衰,其正也傷,所以表裏俱虛。陽素盛之人陰津多虧,誤下更傷陰津,陽氣相對旺,陽氣上行外出,因外邪衰而未淨,鬱陽於頭,故頭重如冒。陽鬱必化熱,陽熱驅未淨之邪則汗出。這種汗出是正氣來複,即本經旺時助陽化熱形成的,所以冒家汗出自愈。這種自汗出而愈也是表和象征。如果這時還有裏熱證,還可清或再下之。臨床當以脈舌為據。

原文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機理)此人有惡寒之表證,但寸口無脈,審其形體神氣不衰,這是因為氣血受邪阻,不能至於軀體的原因。軀體無衛氣溫煦,故惡寒。當氣血出,營衛和之前,正邪相爭,陰邪未散而隆盛於體表之時,人會覺得全身發冷,戰抖難持。待陽出陰散,霍然汗出而惡寒愈,此時脈也有了。但脈由無轉有有個過程。若脈出而浮,雖較微,為陽氣強,陽強陰不與之和,故汗出陽越而後陰氣與之和。若脈出現是沉伏,雖較微,為陽伏於陰,陽氣內蓄,格陰於外,故可下之。調胃承氣湯可泄陰中之陽,下之則脈和而解。這是講的戰汗的過程,有陽鬱戰汗與陽伏戰汗的區別。

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風邪者,宜桂枝湯。

(機理)這是對桂枝湯方本質的表達,也是對太陽病的總結。2條講太陽中風脈緩,12條講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17條講桂枝湯本為解肌,此條講太陽病為營弱衛強。合而觀之,則發熱汗出之太陽病為營衛不和的自病。衛藏皮毛,營藏肌肉。營衛者,氣血在體的別稱。衛為陽,營為陰。衛強則發熱,營弱亦發熱。二熱相和,故脈緩,緩者,陽脈也。衛強故脈浮強;營弱故欲按反軟弱,所以12條講陽浮而陰弱。營熱助衛陽,所以汗雖出而熱不可止,這就是發熱汗出的原因,也是立桂枝湯方的根據。營衛不斷外泄則表虛,於是風寒可乘虛而客於表,故有惡風之證。膚表閉則衛強發熱汗出。桂枝湯本為調和營衛,桂枝以其甘入肌中之孫絡,領白芍入於營血之中,以其辛溫散營出絡為衛氣,使營衛和諧,加生薑、大棗、甘草以助中焦,益衛氣,使之能禦外邪之侵。這裏的風邪主要指營氣較弱而生的虛熱與衛氣相合產生的邪氣。外在的風寒若乘而客之,會使衛陽鬱而更熱,風熱開汗孔又汗出。均可以桂枝湯治之。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與小柴胡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