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旅途中,除了親人、師長、朋友、愛人,我們還要感謝其他很多人。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我們都應存有感激之心。感恩是一種美德,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之心是一顆美好的種子,我們不光要懂得收藏,還要懂得適時播種。

有時需要施恩圖報

不少人感歎,人與人之間日漸冷漠疏離。究其原因,其中一條頗為關鍵,那就是當今社會的芸芸眾生,一方麵渴求別人的幫助,一方麵卻竭力開脫自己,不想付出或極少付出。

常言道:“知恩不報非君子!”受他人恩典不想回報是令人反感和不道德的!所以,古人給報恩定的標準極高:“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見,“投桃報李”和“愛人者人恒愛之”是萬古流傳的佳話。故此,受別人施恩者應自覺尋找機會去回報。

然而,無論是人際還是國際關係,卻常常發生著忘恩負義的事。忘恩負義的要害是“忘恩”!這恩往往是難以估量的親情、友情或者愛情。

將心比心,假如一個人向別人表達尊重、理解、關心時馬上獲得良好的反應,他一定會繼續同樣的行為。如果他“好心沒好報”,也肯定令他不舒服和不愉快。說到底,施恩也是一種“給予”的行為,若給予的後果毫無相對的回應,那麼,給予的行為將越來越少,甚至絕跡。

據報載2000年6月10日上午,年僅15歲少女的廣西南寧市郊區那龍二中學生盧嬉玉,為救落水同學而獻出自己花季年華,理應讓被救者感恩戴德,可是,被救起的三位學生及家長卻“惜言如金”,不僅連一句“感謝”的話語都沒有,反倒說是“她自己玩水被衝走的……”

佛經中曾記載,“倘有人知恩圖報,此人值得尊敬!”在這裏所說的圖報,並非指特定對象,而是教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鼎力幫助過自己的人,皆應存有感激之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有這樣的小人:當他有求於你時,會恭恭敬敬,再三立誓為你“當牛做馬”也心甘情願;可一旦他在你這棵“大樹”下“功成名就”或達到了目的後,不要說指望他回報,連你有事找他幫忙時,他不僅不伸出援手,反而還對你幸災樂禍甚至是“落井下石”……所以,當我們身處逆境,陷於泥濘中能及時趕來攙扶,幫助我們脫離苦海的人,才是真心實意的,這種人才是值得我們終生銘記的大恩人!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凡心裏長存這種道德觀者,其待人處事自然懷有一種友善的態度,品端也因此而行正,心胸也因此而氣和,滿臉便常現燦爛的笑容,語言也讓人更容易接受和感應。

不是嗎。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諄諄教誨,親戚朋友的愛心友情,同事的熱情幫助,領導的關心信任……這些都是一個人事業有成的重要因素。麵對這一切的一切,我們不僅都應該有感激之情,更應具有湧泉相報之舉。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但難就難在每個人是否都能知恩圖報。不想回報的人,自然不可能存有感激之心。因而他便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或解難也都是理所當然的。成都有一個叫張明星的退休職工,家有務農老伴,每月僅拿500元的退休金,但他卻在承包某重點中學食堂的6年裏,經老師介紹,為80多位貧困生提供了總額超過8萬多元的免費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其中77個考上大學……這本是一曲抒寫人間真情的讚歌,但結果卻讓人看到了心酸、令人困惑的事:因為在受用到張老免費餐直至畢業的80多位學生中,竟沒有一個向老人表示過任何形式的謝意,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考上了大學的同學竟沒有一個人記得張爺爺,在記者的再三提示下,他們才漸漸恢複了記憶……是什麼讓這些有足夠的智商考上大學的孩子竟發生了如此叫人匪夷所思的“失憶”。如果說偶爾見幾個天良遺失、過橋丟棍、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人性泯滅的異類不足為奇,但出現這樣一個為數眾多且文化層次不低,卻無一例外地“忘恩”群體,不僅是社會的悲哀,更是教育界上的悲哀……

當前,最能體現市場經濟特征的一句格言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受人之情,就得報人之恩。這也無疑是最基本的公平體現。而這幫“天之驕子”們應該對幾年裏享受的“免費午餐”有刻骨銘心的記憶才對,真的沒有理由接受得那麼安然,而後又遺忘得那麼坦然。做人,不能先前給吃的時候是認識的,而現在上大學吃不著的時候就忘了。這種群體“忘恩”的背後難道不需要我們作為父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整個時代、整個民族都來思考嗎!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有一位盲人打著燈籠徐徐而行,被一路人撞見,奇怪地問:“你橫豎都看不見,還打燈籠幹什麼”。盲人答道:“既為了給別人照明,又不讓別人撞到自己身上。”你想想,這難道不是一位沒有“白費蠟”的盲人嗎。他為別人照路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

對那些空歎人情冷漠者和理直氣壯享受別人施恩解難的人,應從盲人打燈籠照明行走這件事悟出些許啟示。在缺乏感激的人際社會中,不妨先點起自己的那盞燈芯,先照亮自己,然後才去溫暖別人吧!曾在報上看到,有一位鄉村小學生,因家裏太窮拿不出兩塊多錢課本費將麵臨失學,其老師知道後就馬上給他補上。20年後,該窮困學生到深圳當了老板,從郵局寄給那位老師20萬元作為賠償那兩元課本費……這才真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動人事例。

假如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行善莫念,受施圖報”的處世態度,那麼,我敢肯定,人世間必將更加充滿快樂安詳和溫馨無限!

隻有這樣,無論是高官富賈或是平民百姓,也不管是施恩者或受惠者,都能以相互幫助、互相尊重的原則去平等接物待人,才能處處充滿歡欣。

凡記住別人對自己幫助的人,他也一定會忘卻自己對別人的怨恨。也隻有如此,才能形成人際間交往的良性循環,社會也才能和睦,生活也才舒心,工作也才順心……否則,會成為一個忘恩負義或恩將仇報者,甚至是成為千古罪人,被世人所唾棄或上天所懲罰!

感謝周圍的每一個人

生命旅途中,除了親人、師長、朋友、愛人,我們還要感謝其他很多人。

我們要感謝陌生的路人,雖然他們不是你的親人、師長、愛人,但是,你會在不經意間,和他們在某一段生命的路途上相伴而行,你們可以聊聊天,可以解解悶,可以在遇到坎坷不平時互相攙扶著艱難前進,可以在需要跋山涉水時攜手拚搏,並肩前行。他們不會陪你走完人生的全部路程,但他們陪你走過的路不論是平淡無奇還是扣人心弦,都會在你生命中留下或淺或深的印痕。

一個疲憊的行路人躺在路邊睡著了。一條毒蛇從草叢裏鑽了出來,爬向他。毒蛇昂頭吐出凶狠的信子,就在這時,一個過路人經過這裏,打死了那條毒蛇,沒有驚醒行路人的好夢,悄悄走開了。

行路人永遠也不會知道他熟睡時發生的這件事,但他一生都生活在別人的恩澤中。

小君一家住在一樓。這個夏天的某個晚上,他回家後偶然發現陽台的燈亮著,他以為是妻子忘了關,就進去關燈,但妻子把他攔住了。他很奇怪,妻子就指著窗外讓他看。窗外的路邊有一輛裝滿垃圾的三輪車,車上坐著撿垃圾的夫婦,他們正沐浴在從陽台投下的溫暖燈光中,一邊說笑,一邊開心地吃著東西。看著燈光中的那對夫婦,小君與妻子相視一笑,悄悄退出了陽台。

窗外那對夫婦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這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盞燈是特意為他們點亮的。

用感恩的心為你身邊的陌生人點亮一盞燈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間沐浴著他人給予的溫馨。

中央電視台曾播出一期名為《感恩之旅》的節目,故事梗概大致是:

一對父子相依為命,為給身患絕症的兒子治病,父親不僅花掉所有的積蓄,還賣掉了房子,可謂傾家蕩產。在這對父子走投無路之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好心人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使兒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製。麵對陌生人的無私幫助,他們的兒子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在自己剩餘不多的時間裏,親手向每個好心人送上一束鮮花,說聲“謝謝”。於是,父子倆駕駛一輛三輪車開始了為期數載、遍及全國各地的“感恩之旅”。在這段旅途中,他們在感謝別人的同時,也得到了更多陌生人的幫助,父子倆決定要把感恩之心傳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念那些有恩於我們卻不求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感恩之心使我們為自己的過錯或罪行發自內心地懺悔,並主動接受應有的懲罰;感恩之心又足以稀釋我們心中狹隘的積怨和仇恨,感恩之心還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最大的痛苦和災難。常懷感恩之心,我們會逐漸原諒那些曾和我們有積怨甚至深深傷害過我們的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生活在一個溫暖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