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樂化篇(3 / 3)

從此,鼓成為戰爭中一件獨特的武器。後來又演變成民族樂隊中打擊樂器。今天,鼓的種類簡直數不勝數:那遊行彩車上四人擂的大鼓,朝鮮族少女係在腰間的長鼓,維吾爾青年載歌載舞時敲擊著的手鼓,還有腰鼓、軍鼓、定音鼓、八角鼓、邊鼓、堂鼓……總之,哪裏有文藝演出或歡快的民間娛樂聚會,哪裏就不能缺少鼓的雄姿和聲音。

【故事2】

古箏的傳說

相傳,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國就已經有箏了。那麼箏又是怎麼來的呢?這裏可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當時,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裏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裏,妹妹哪裏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哢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父親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愣住了:隻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他唉聲歎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兩半瑟竟然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宛無義早忘了責備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作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倒比原來好彈,也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

【故事3】

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個叫公明儀的琴家,其演奏技藝高超,很受人讚頌。有一天,他攜琴出門訪友,經過一個山清水秀、花草遍野的地方,不禁心曠神怡,可巧看到不遠處有條牛在吃草,心想音樂乃天地之神音,能通宇宙之靈,何不為牛奏一曲呢?於是,他端坐牛前,撫弦弄琴,傾心演奏了一首清曠之曲。可惜的是,牛隻顧埋頭大嚼青草。曲畢,牛仍沒一點反應。

公明儀大為掃興,轉念一想,牛不解音,大概是自己選錯了曲子吧。於是,他又接著彈起來,這時的琴聲一會兒像蚊子嗡嗡,一會兒像牛犢哞哞,隻見牛停止了吃草,抬起頭專注地望著公明儀。

【故事4】

吹笳解圍

西晉末年,北方匈奴入侵中原,其將領劉聰率五萬人馬把整個晉陽城包圍得像個鐵桶,滴水不漏。晉陽城守將劉琨大急,可人手兵器不夠衝出城去,糧草也不夠死守城中。眾將束手無措,隻坐著等死。

劉琨一連三日未曾合眼,想不出什麼好計策,無可奈何,仰天長歎。這時聽到遠處匈奴帳蓬亦有些微的歎息聲傳來,心中一動,莫非匈奴兵士在思今家鄉?於是,計上心來,就命人對著匈奴的駐地吹起了笳,一連吹了幾天,盡是些悲哀悱惻的思鄉曲,令匈奴士兵個個垂頭喪淚,想到自已的父母妻兒在家中苦盼,軍心大亂。連劉琨及眾將也都低頭哀傷不已。後匈奴終於撤兵,晉陽城因此脫險。

一支胡笳退五萬精兵,傳為戰爭史上的佳話。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胡笳曲》,寫的就是此事:詩曰:城南虜已合,一夜幾重圍!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聽臨關月苦,清入海風微。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

在古戰爭史上運用樂聲作戰的例子很多,音樂的感染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