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瘧疾病、痹病、痿病、厥病及“五髒六腑”疾病傳變3(3 / 3)

所謂“死脈”,就是指將死的心脈來時,其特征是初來時曲回柔和,後則端直,如摸到革帶之鉤一樣的堅硬,全無和緩之意,這是心的死脈。

肺脈,基本上可分為三種情形,就是平脈、病脈、死脈。

所謂“平脈”,就是指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屬於正常無病的肺脈來時,其特征是好有一比:輕虛而浮,像榆莢下落一樣輕浮和緩,這是肺的平脈。並且秋天應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毛。

“病脈”,用古人的話來說,就叫做“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日肺病。”意思是說,有病的肺脈來時,不上不下,如撫摩雞毛一樣,這是肺的病脈。

所謂“死脈”,就是指將死的肺脈來時,其特征是:輕浮而無根,如物之飄浮,如風吹毛一樣,這是肺的死脈。

肝脈,基本上可分為三種情形,就是平脈、病脈、死脈。

所謂“平脈”,就是指凡屬於正常無病的肝脈來時,其特征是:柔軟而弦長,如舉長竿之末梢一樣的柔軟而長,這是肝的平脈。並且春天應以胃氣為本,脈當柔和而微弦。

這裏說的“病脈”,用古人的話來說,就叫做“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日肝病。”這裏說的盈實而滑,形容脈來充實硬滿而滑利。

所謂“死脈”就是指將死的肝脈來時,其特征是:弦急而堅勁,如新張弓弦一樣緊繃而強勁,這是肝的死脈。

脾脈,基本上可分為三種情形,就是平脈、病脈、死脈。

所謂“平脈”,是指凡屬於正常無病的脾脈來時,其特征是:從容和緩,至數勻淨分明,好像雞足踏地一樣的輕緩而從容不迫,這是脾的平脈。並且長夏應以胃氣為本,脈當和緩。

“病脈”,用古人的話來說,就叫做“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日脾病。”這裏說的實而盈數,是形容脈來充實硬滿而急數。

所謂“死脈”,就是指將死脾脈來時,其特征是:或銳堅而無柔和之氣,如鳥之嘴、鳥之爪那樣堅硬而銳,或時動複止,而無規律;或脈去而不至,如屋之漏水點滴而下,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這是脾的死脈。

腎脈,基本上有三種情形,就是平脈、病脈、死脈。

所謂“平脈”,就是指社會生活中,凡是屬於正常無病的腎脈來時,其特征是:像沉石滑利一樣,其連續不斷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堅實,這是腎的平脈。並且冬天應以胃氣為本,脈當柔軟而微石。

這裏說的“病脈”,用古人的話來說,就叫做“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日腎病。”這裏說的引葛,是形容脈象之堅搏牽連,如牽引葛藤一樣。意思是說,有病的腎脈來時,堅搏牽連像牽引葛藤一樣,愈按愈堅硬,這是腎的病脈。

所謂“死脈”,就是指將死腎脈來時,其特征是:如繩索之脫然而失,或堅實如以指彈石,這是腎的死脈。

以上所說的“五髒”心、肝、脾、肺、腎之脈正常的狀態,與其不正常的狀態,其全部內容來自《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其原文為: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日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日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日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日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日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日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日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日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日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日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日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日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日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日腎死。

第八節脈象與陰陽的關係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陰陽是自然界規律變化的根本,亦就是說,自然界中繁多複雜的萬物,皆離不開陰陽。例如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亦是屬於自然界陰陽規律變化的反映或表現,春夏屬陽,秋冬屬陰。不言而喻,自然界萬物中當然亦包括高級動物人在內,人亦離不開循環往複、年年如此的春、夏、秋、冬。

既然人們離不開春、夏、秋、冬,當然人體的脈象,亦是與春、夏、秋、冬不能脫離的。所以,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的脈象與春、夏、秋、冬,亦是相適應的。

脈象與冬陰夏陽是相適應的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的脈象與冬陰夏陽是相適應的。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

黃帝向岐伯提問:冬天為陰,夏天為陽,那麼人的脈象,究竟是怎樣與冬為陰夏為陽相適應的呢?

岐伯回答說:九候之脈,如果都沉細懸絕,為陰,主冬令,夜半為陰氣極盛之時,故主死。

這裏說的所謂“九候”,是指人的上、中、下三部,各有天候,各有地候,各有人候。三部中有三個天候、三個地候、三個人候,三三得九,合稱為“九候”;用古人的習慣用語來說,就是叫做:“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凡是其脈盛大躁動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日中(今日稱的“中午”)陽氣旺盛之時,陽極陰絕,故死於日中。

所以說,人死亡的時辰或今日稱的時間,一般說來,大體上是寒熱交作陰陽相搏之病,死於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這裏說的“平旦”,是指天亮,即今日人們習慣稱的早晨。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熱中或熱病,死於日中(今日稱的“中午”)陽盛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病風,死於傍晚金氣旺盛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病水,死於夜半陰極之時。一般說來,凡是屬於其脈象敗亂或疏或數,或遲或疾的,死於一日中的辰(吃早飯的時間)、戌(晚上點燈戌時)、醜(半夜子時後的時辰,天亮寅時以前)、未(中午後的未時)之時。

除此之外,其情形如果是:形肉已脫,其九候的脈象雖然調和也是死候。如果是若七診雖然出現,九候的脈象表現都很協調,就不一定是死候。

其所以說不死,是指新感的風之病,或月經之病,雖然有些表現像七診之病,實際上不是七診之病,所以說它不是死候。

如果有七診之病出現,其脈象敗亂,這亦是死候,並且死時必有噦、噫等症候出現。

這裏需要將何謂“七診”說明一下。七診,有兩說:一說是指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為七診(唐醫學家王冰注釋雲);一說是指沉細懸絕、盛躁喘數、寒熱病、熱中及熱病、風病、病水、形肉已脫,此說為《太素》楊注。一般說來,今從後者之說居多。

中醫大夫,應該懂得或者說應該有這樣的認識:治病之時,必須向患者問清開始得病的經過與現在的症狀,然後再切患者的脈搏,並審查其經絡或浮或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采取或上或下,或逆從經脈、或順其經脈的方法以切循之。脈疾是有病的表現,脈遲也是有病的表現。勝不往來,說明經氣已絕,故主死。皮膚幹枯著骨,也是死候。

以上所說的內容,來自《黃帝內經》“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其原文為: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