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人體內的“六腑”——膀胱先病,就會使人的小便閉而不通。五日病傳於腎,會使人少腹脹滿,腰脊疼痛,脛部發疼;又一日病傳於胃,會使人腹脹;又一日病傳於脾,會使人疼痛;如再過二日不愈,則死亡,冬天死於夜間雞叫的時候,夏天死於下午。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各種疾病按照一定規律依次相傳,如此發展下去,都有一定的死期。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間隔一髒按相克規律傳變的,病屬危險,則不可刺;乃至按“三髒”或“四髒”傳變的,病尚輕淺,故可以針刺治療。
以上所說的“六腑”疾病的傳變,必死。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其原文為: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映。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痰;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者,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第七節從脈有陰陽說起
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疾病有各種各樣繁多複雜。盡管這樣,但是人們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皆離不開西醫和中醫。
然而,這裏僅就中醫來說,首先離不開摸脈。而所謂摸脈,就是摸動脈的搏動。所以,這裏需要首先從脈搏說起。
一、脈搏
所謂脈搏,就是指動脈的搏動。那麼,人的脈搏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人體內“五髒”中的心髒,其搏動所引起的壓力變化,就會使其主動脈管壁發生振動,沿著動脈管壁向外周傳遞,因此就形成了脈搏。人們通常所說的脈搏,是指在手腕橈側捫到的脈搏。隨著科學不斷的發展,所謂摸脈,亦可用各種各樣先進的科學儀器進行測量。正常人或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與“五髒”心髒或俗稱的心跳頻率是一致的。例如:健康成年人,在安靜時其每分鍾跳動的頻率,平均為70次~75次;但兒童不一樣,跳動得較快。人的脈搏,是反映血液循環係統和機體的功能狀態,所以,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按脈或摸脈,為診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脈有陰陽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的脈有陰陽。用古人的用語來說,就是叫做人的“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其意思說,人的脈有陰陽之分,了解了什麼是陽脈,就知道了什麼是陰脈;了解了什麼是陰脈,也就知道了什麼是陽脈。
陽脈有五種,分別表現“五髒”的特征,五時之中各有五種陽,五五共二十五種。
然而,這裏必須要說明的是天隻有四時——春、夏、秋、冬;那麼,這裏為什麼說天有“五時”?
這裏說天有“五時”,其具體的就是指春、夏、長夏(指農曆六月)、秋、冬而言。這“五時”,則與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是相應的:“肝脈應春,心脈應夏,脾脈應長夏,肺脈應秋,腎脈應冬”。
從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人們應該具有這樣正確的認識:所謂陰,就是指沒有胃氣的真髒脈。對於這種脈,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就是見到此脈,極為不好。見到此脈,即為“五髒”敗壞之象。“五髒”敗壞,對人來說,必致死亡。
所謂陽,是指脈的胃氣。能辨別脈中胃氣的情況,就可知道病變的所在;能夠辨別真髒脈的情況,就可推算出人死亡的日期。
人體三陰經脈的虛實,要診察手腕部的寸口脈,二者相互補充,作用是統一的。
辨別陽脈,就可以知道疾病的衰旺之時;而辨別陰脈,就可以測知疾病的生死之期。
總而言之,謹慎熟練地辨別陰脈陽脈,是診脈的關鍵。可以說:凡是高明的中醫,搭脈之後便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而不必同別人商量了。
所謂陰陽,在脈診方麵,則還有另外的意義:脈去的為陰,脈來的為陽;脈靜的為陰,脈動的為陽;脈遲的為陰,脈數的為陽。
其實,以上所說的一些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陰陽別論篇第七”。其原文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髒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三、真髒之脈
何謂“真髒脈”?這需要從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說起。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其“五髒”之脈若無胃氣(一般泛稱脾胃之氣為胃氣),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若無“胃氣”稱之為“真髒脈”;如果出現了這種情形,極為不好,說明“五髒”敗壞,真氣將絕,故必死。
用古人的話來說,“凡持真髒之脈者”,會使人“五髒”中的“肝至懸絕”,或曰無肝氣,一般說來,隻能維持生命十八天,就會死亡。並且可以此類推:如果是心髒孤懸將絕,九日當死。如果是肺脈孤懸將絕,十二日當死。如果是腎脈孤懸將絕,七日當死。如果是脾脈孤懸將絕,四日當死。
上麵說的內容來自《黃帝內經》“陰陽別論篇第七”。其原文為:
凡持真髒之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四、診脈大法
中醫治病,按照中醫學的認識當然需要了解和懂得診脈大法。
那麼,診脈的大法其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的時候,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歸納概括出了相當符合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
春、夏、秋、冬、內、外這六個方麵,就是診脈大法。
開始,先說說診脈大法,六個方麵的所謂“內”和“外”。
這裏說的“內”,其具體的內容就是指:中醫先生或中醫大夫,給病患者治病,當然要知道病者內髒的情況。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要知道內髒的情況,可以從脈象上區別出來。這就是診脈大法六個方麵的所謂“內”的具體內容。
診脈大法,所謂“外”,其具體內容就是指:中醫先生或中醫大夫,給病者治病,當然要知道病者其形體(或曰“身體”)外部經氣的情況。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要知道外部經氣的情況,可以從經脈循行的經絡上診察而知其終始。這就是屬於診脈大法六個方麵所謂“外”的具體內容。
這裏要說的是:診脈大法,其六個方麵中有春、夏、秋、冬這四個方麵,其具體內容,究竟都指的是些什麼呢?
陰陽規律的變化是根本,一切都離不開陰陽。僅就春、夏、秋、冬來說,亦有陰陽之說,春夏屬陽,秋冬屬陰。
既然人們是離不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人體的脈象亦是離不開春、夏、秋、冬,與其季節性的變化亦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說,人的脈象,其特征是:春天的脈應該浮在外,好像魚浮遊於水波之中;夏天的脈在膚,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滿於指下,就像夏天萬物生長的茂盛狀態;秋天的脈處於皮膚之下,就像蟄蟲將要伏藏;冬天的脈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蟲閉藏不出,人們也都深居簡出一樣。
中醫診脈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也就是說,中醫大夫診脈時,必須要虛心靜氣,才能夠保證診斷的正確。
其實,上麵所說的診脈大法,其內容來自《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其原文為: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