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瘧疾病、痹病、痿病、厥病及“五髒六腑”疾病傳變1(3 / 3)

黃帝說:痹病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肌膚麻木不仁,有的身寒,有的身熱,有的皮膚幹燥,有的皮膚濕潤,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回答: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痹病屬於痛的,則是屬於寒邪氣偏多,有寒邪才會痛。如果屬於不知痛癢麻木不仁的,是因為患病太久了,才會不知道痛癢;因為人體的皮膚得不到營養,所以才會麻木不仁。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屬於平素身體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的,就會使人體陽氣與病邪之氣相結合而加重其寒邪,才會使人感覺寒冷。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屬於平素身體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的,陽氣與病邪之氣相逢,其陰氣不能勝過陽氣,遂化而成為熱,就會使人成為痹熱。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屬於人體多汗而濕潤的,其原因是受濕邪氣太甚,人體內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因為外在的溫邪氣與體內的陰氣二者相結合,就會使其腠理開,所以就會使人汗出而濕潤。

以上所說的痹病有痛與不痛的類型,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第三節陽氣與痿病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社會生活中,繁多複雜的各種各樣的疾病中,亦包括痿病或痿症,其總的基本情形就是指:人體肢體萎弱、筋脈弛緩的病症。

一般說來,這種疾病以下肢痿蹙為多見,當然亦有手足均見痿弱的。這種疾病的形成,其原因一般是由於“五髒”的肺生熱幹燥、熱傷血;或者因濕熱傷筋、筋弛不收;或者是因“五髒”中的肝腎精(營養物質)不足、筋失濡養所致。

然而,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古時候,社會生活實踐中,有痿躄、脈痿、筋痿、內痿、骨痿等名稱或病名。

一、痿躄、脈痿、筋痿、肉萎、骨痿

黃帝和岐伯討論醫學,有一次就談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這些疾病。

黃帝問: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人體內的“五髒”能發生痿症或痿病,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內“五髒”中的肺主全身的皮毛,心主全身的血脈,肝主全身的筋膜,脾主全身的肌肉,腎主全身的骨髓。所以“五髒”中的肺中有熱,就會使人體的津液耗傷,從而使人的肺葉幹燥,人的肺就不能輸精(營養物質)於皮毛,皮毛就會虛弱急迫不適;如果熱邪氣久留於肺內,就會發生下肢痿弱不能行走。這種病,其名叫痿躄症,或者叫痿躄病。

“五髒”中的心,發生不正常的心邪氣熱,就會使人體下部的脈厥而上行,上行就會使人體下部的脈虛,脈虛就會使人發脈痿;發生了脈痿,就會使人體四肢關節弛緩如折,就會使人不能提舉,使人的足脛縱緩不能站立地上。

“五髒”中的肝,發生不正常的肝邪氣熱,就會使人體內膽汁外泄,膽汁外泄,會使人感到口苦。人體的陰血耗傷,就會不能滋養筋膜而使其幹燥,筋膜幹燥則就會使人體的筋脈拘急而攣縮,就會發生筋痿症或曰筋痿病。

“五髒”中脾,發生不正常的脾邪氣熱,就會耗傷“六腑”中的胃津液,就會使人口渴,就會使人體的肌肉失於營養而麻痹不仁,就會使人發生肉痿症或痿病。

“五髒”中的腎,發生不正常的腎邪氣熱,就會使人體的精液耗竭,就會使人體內的髓減骨枯,就會使人的腰脊不能舉動,發生骨痿症或骨痿病。

總之,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及其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痿論篇第四十四”。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五髒”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蹙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二、痿病與“五髒”的關係密切

痿病與心的關係

痿病與心的關係密切,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人體內其要害部位“五髒”中的心最突出的作用是:心主全身的血脈。而心又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日常生活中,誰都難免會遇到悲傷的事情,這種不良情緒對心的影響很大。因為過分的不良情緒會使人的心包經脈阻絕不通,這樣就會使人體內的營養物質陽氣不能外達而鼓動於內,致使其心下崩損,絡血外溢,並且時常會出現小便尿血。所以古醫書《本病》裏說:人的經脈空虛,就會使人發生脈痹,最後發展變化成為“脈痿”。

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王冰提醒人們:生活中,遇到使人悲傷的事情,一定要十分注意,不要太過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悲者則心係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胞絡絡絕而陽氣內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心下崩,謂心裏內崩而下血也。”

痿病與肺的關係

人體內的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肝,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其功能作用,主人全身的筋膜。“五髒”中的肝不能發生邪氣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肝邪氣熱,就會使人體內“六腑”中的膽汁外泄,會使人口苦;使人體內的陰血耗傷不能滋養筋膜,使筋膜幹燥,使人之筋脈拘急而攣縮,使人發生筋痿病或筋痿症。

痿病與脾的關係

人體內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脾,其功能作用,主全身肌肉,也不能發生脾邪氣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脾會耗傷“六腑”中的胃津液,耗傷胃津液,就會使人發生口渴;不僅如此,還因為脾主肌肉四肢,脾熱津液虧,就會使人四肢肌肉失養,使肌肉麻痹,從而導致四肢痿弱,成為肉痿病或肉痿症。

痿病與腎的關係

人體要害部位“五髒”中的腎,其功能作用,主其全身的骨髓,也不能發生腎氣熱。腎氣熱會使人精液耗竭,使骨髓減少,其骨枯而腰脊不能舉動,最後發展成為骨痿病或骨痿症。

總之,上述痿病與心、肝、脾、肺、腎的密切關係,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痿論篇第四十四”。其原文為: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髒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葉焦。故曰:“五髒”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蹙。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太經空虛,發為脈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潰,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三、五種痿病的區別

黃帝和岐伯討論醫學,有一次,就討論到了五種痿病的不同區別。

黃帝問:五種痿症(亦稱“痿病”)如何區別呢?

岐伯回答說: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五髒”中的肺有熱的,其反映或表現為麵色發白,毛發敗壞。

凡是“五髒”中的心髒有熱,其反映或表現為麵色發赤而絡脈充溢。

凡是“五髒”中的肝髒有熱,其反映或表現為麵色發青而爪甲枯槁。

凡是“五髒”中的脾有熱,會使人麵色發黃而肌肉蠕動。

凡是“五髒”中的腎髒有熱,會使人麵色發黑而牙齒焦槁。

以上所說的五種痿病的不同區別,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痿論篇第四十四”。其原文為: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