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繁多複雜的疾病中的“行痹”、“痛痹”、“著痹”,其治療原則以祛風、散寒、化濕為主,而各有所偏重;其中“熱痹”的治療,以祛風、化濕、清熱、涼血為主。特別是久病體虛病者,其治療則宜補虛扶正,並可采用針灸、推拿等法。當然,其痹症包括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
二、痹病形成的原因
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繁多複雜的疾病中,當然包括“痹病”或“痹症”在內。那麼“痹病”或“痹症”,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或三種邪雜氣結合在一起,侵人人體,侵襲人體內的“五髒”——心、肝、脾、肺、腎,就會使人患病。心主脈,就會使人患脈痹;肝主筋,就會使人患筋痹;脾主肌肉,就會使人患肌痹;肺主皮毛,就會使人患皮痹;腎主骨,就會使人患骨痹。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被風、寒、濕三種邪雜氣侵襲,就會形成痹病,將風邪氣偏勝的叫做“行痹”;將寒氣邪偏勝的叫做“痛痹”;將濕氣邪偏勝的叫“著痹”。以上這些內容均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
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那麼,疾病中的“痹病”,究竟有哪幾種呢?
按照中醫學的解釋,疾病中的“痹病”,歸納概括說來,基本上有五種,因為風、寒、濕三種雜邪氣相結合侵襲人體,根據季節的不同,其痹病的名稱亦不一樣。
由於人體內“五髒”中的腎應冬主骨,在冬季一旦遇風、寒、濕三種之邪雜氣,相結合一起侵襲人體,會使人患骨痹。
而人體內“五髒”中的肝應春主筋,在春季一旦遇風、寒、濕三種邪雜氣,相結合一起侵襲人體,會使人患筋痹。
人體內“五髒”中的心應夏主脈,在夏季一旦遇風、寒、濕三種邪雜氣,相結合一起侵襲人體,會使人患脈痹。
人體內“五髒”中的脾應長夏(農曆六月)主肌肉,在長夏一旦遇風、寒、濕三種邪雜氣,相結合一起侵襲人體,會使人患肌痹。
人體內“五髒”中的肺應秋主皮毛,在秋季一旦遇風、寒、濕三種邪雜氣,相結合一起侵襲人體,會使人患皮痹。
以上所說的“痹病”有五種,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三、痹病發展變化的基本情形
黃帝和岐伯討論醫學,有一次就談到了痹病發展變化的基本情形。
一開始,黃帝問岐伯:痹病內舍於五髒六腑,是什麼使其這樣的呢?
岐伯說:“五髒”與皮肉筋骨脈內外相結合,假如病在身體日久而不去,便內舍於其所含的髒器。所以說骨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則內居於腎。筋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則內居於肝。脈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則內居於心。肌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則內居於脾。皮痹不愈,再感受邪氣,則內居於肺。因此這些痹病,都是各個相應的季節裏再次感受了風、寒、濕三種邪氣造成的。
總之,上麵所說痹病發展變化的基本情形,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帝曰:內舍五髒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髒”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痹。皮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
四、“五髒六腑”痹病的症狀
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痹病侵入到“五髒”內,病變隨髒腑的不同而不同。肺痹的症狀是:會使人煩悶脹滿,喘息而嘔吐。心痹的症狀是:會使人體的血脈不通,使人煩躁而心下鼓動;使人突然上氣喘息;使人咽喉幹燥、暖氣;使人厥氣上逆,使人恐懼。肝痹的症狀是:會使人夜臥則驚懼;會使人多飲水小便次數增多;會使人上腹滿,如懷孕之狀。腎痹的症狀是:會使人腹部發脹;會使人因其肢體攣急曲而不伸,以尾骨代足,頸曲頭傾,脊骨高出,以脊代頭。脾痹的症狀是:會使人四肢懈惰無力,咳嗽,嘔吐清水;會使人上部胸膈閉塞。腸痹的症狀是:會使人飲水多,但小便不暢;會使人腸胃氣逆迫肺以致喘息氣急;會使人時時發生完穀不化的饗泄之症。膀胱痹的症狀是:會使人手按小腹,感到內有痛感;會使人覺得腹中熱,好像被熱湯澆灌一樣;會使人小便澀滯不爽;會使人鼻流清涕。
以上所說“五髒六腑”痹病的症狀,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凡痹之客“五髒”者,肺脾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幹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腎痹者,……脊以代頭”: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腎為胃之關,腎脾關門不利,胃氣不轉,故腹部善脹;腎脈人足跟中,貫脊屬腎,腎主骨,腎痹氣衰,骨失其養,下肢彎曲不伸,故以尾骨代足而行,頸骨前曲,頭項傾俯,脊骨高出而代頭。尻,尾骨。踵,足跟,此指足言。王冰注:“尻以代踵,謂足攣急也。脊以代頭,謂身踡屈也。”
五、痹邪聚集“五髒”,其反映或表現
按照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痹邪聚集於“五髒”,其反映或表現,歸納起來大體上是這樣的:邪氣浸淫入裏引起人呼吸喘促,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是痹邪聚集在“五髒”中的肺,其病名叫做肺痹病。
邪氣浸淫入裏引起人憂愁思慮,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是痹邪聚集在“五髒”中的心,其病名叫做心痹病。
邪氣浸淫入裏引起人遺尿症,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是痹邪聚集在“五髒”中的腎,其病名叫做腎痹病。
邪氣浸淫入裏引起人陰血虧耗疲乏力渴,是痹邪聚集在“五髒”中的肝,其病名叫做肝痹病。
邪氣浸淫入裏引起人肌肉竭絕消瘦的,是痹邪聚集在“五髒”中的脾,其病名叫做脾痹病。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若上述各種痹病日久不愈,痹邪就會日深一日,逐漸向內發展。風氣較勝的痹病,因為發無定處不能停聚,凡是屬於這種情形的病人,是比較容易痊愈的。
以上所說的心痹病、肝痹病、肺痹病、脾痹病、腎痹病,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六、痹病侵入“六腑”的原因
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有一次,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黃帝問:痹邪氣之病,侵入“六腑”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社會生活中,不論是誰,凡是屬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常,都是發病的根源。人體內,其“六腑”在背部各有俞穴,凡是風、寒、濕三邪氣中其俞,而飲食所傷在內則應之,就會使其痹病之邪氣循俞穴入裏,則各舍其“六腑”,因此,就形成“六腑”之痹病。
以上所說的痹病侵入“六腑”的原因,其內容及精神實質,來自《黃帝內經》“痹論篇第四十三”。其原文為: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七、痹病有痛與不痛兩種
痹病有痛與不痛的兩種類型,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有一次就說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