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買主試圖把你的產品純粹當作商品本身,他們說:“我們是按噸買的,我們不在乎誰生產的,從哪裏進的貨。”他們企圖把這筆買賣看成是就一個問題的談判,試圖說服你降價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盡可能提出其他一些問題,比如發貨、項目、包裝,以便你能通過談判這些條款達成交易,不要讓人覺得僅是一個問題的談判。
談判人員容易落入的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價格是談判中壓倒一切的因素。要知道,還有其他因素對買主也很重要。你必須向他們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他們想知道你們是不是能給予管理上的監督,想知道你們在付款期限上的靈活性。你們公司有沒有經濟實力做他們的貿易夥伴?你們有沒有訓練良好、機動靈活的勞動力?隻有你在這些要求上讓買主滿意了,也隻有這個時候,價格才成為一個決定因素。
你可能很難做到讓對方加價30%,但你完全可以設計一種方案,在確保客戶滿意的前提下,讓自己成功實現這一項目的既定利潤。如:可不可以把某些必需的額外工作轉給對方人員來完成呢?可不可以把項目延長到下一個會計年度,從而在下一年的預算中安排這筆額外的費用呢?可不可以把今年的收益適當削減,把它作為未來某項重要工作的一項特殊投資呢?可不可以向客戶展示一下,讓對方認識到你所做的額外工作能節省的費用,然後請對方用節省下來的部分資金來支付你的額外工作呢?
比如,自動剃須刀生產商對經銷商說:“這個價錢不能再降了,這樣吧,再給你們配上一對電池,既可贈送促銷,又可作零售,如何?”
又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對電梯供銷商報價較其他同業稍高極為不滿,供貨商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的產品是用優質原料、進口生產線,相對來說成本稍高,但我們的產品美觀耐用、安全節能,況且售後服務完善,一年包換、終生維修,每年還免費兩次例行保養維修,解除你的後顧之憂,相信你能作出明智的選擇。”
幸好,談判中有很多重要的因素,不隻是一個問題。所以,雙贏的談判藝術要求你像拚圖一樣把那些因素拚起來,讓雙方都感覺自己贏了。
有一天,一個人找到老頭,對他說:“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兒子帶到城裏去工作。”老頭氣憤地說:“不行,絕對不行,你滾出去吧!”這個人說:“如果我在城裏給你的兒子找個老婆,可以嗎?”老頭搖搖頭:“不行,快滾出去吧!”這個人又說:“如果我給你兒子找的老婆,也就是你未來的兒媳婦是洛克菲勒的女兒呢?”老頭想了又想,終於被讓兒子當“洛克菲勒的女婿”這件事情說動了。
過了幾天,這個人找到了美國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對他說:“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給你女兒找個對象。你未來的女婿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可以嗎?”於是洛克菲勒同意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找到了世界銀行總裁,對他說:“尊敬的總裁先生,你應該馬上任命一個副總裁!”總裁先生搖著頭說:“不可能,這裏這麼多副總裁,我為什麼還要任命一個副總裁呢?”這個人說:“如果你任命的這個副總裁是洛克菲勒的女婿,可以嗎?”總裁先生當然同意。
最後,老頭的兒子輕而易舉地當上了洛克菲勒的女婿,當然也當上了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交談時的含蓄與得體,比口若懸河更可貴。”在言談中,有駕馭語言功力的人,都會自如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不斷探索各種語言風格。有些話,非直言不諱不行。但生活中並非處處都能“直”,有時還非得含蓄、委婉些,使其表達效果更佳。
巴西的貝利素稱“世界球王”,他在綠茵場上的超凡技藝不僅令萬千觀眾心醉,而且常使場上對手叫絕。他不知踢過多少好球,當他創造進球數滿一千記錄後,有人問他:“你哪個球踢得最好?”貝利笑笑回答:“下一個。”
巴黎的大鐵塔,舉世聞名,可是它的設計者——艾菲爾卻一度鮮為人知。他曾用微妙的俏皮話表達他難以形容的心情:“我真嫉妒鐵塔。”一句婉言,包容了萬語千言。
英國軍事家哈利曾說過:“在戰略上,那漫長的迂回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
目標在東而先向西,欲要進擊先行退,表麵上看,這是放著直道、近路不走而走曲道、遠路,實際上走的卻是一條達到目標的直道、近路。
在日常交談中,總會有一些讓我們不便、不忍或語境不允許直說的話題,需要把“詞鋒”隱遁,或把“棱角”磨圓一些,或從相反的角度深入,使語意軟化,便於聽者接受。即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或相似的事物,來烘托本來要直說的意思。這樣的話能使本來也許是困難的交往變得順利起來,讓聽者在比較舒坦的氛圍中接受信息。例如巧用語氣助詞,把“你這樣做不好!”改成“你這樣可能會產生某種後果,這種後果……”然後讓聽者自己理解這種後果的嚴重性,自然也就接受了你的建議或意見。
觸龍說趙太後,就是曆史上以曲為直勸導的典型例證。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後剛執政不久,秦國便發兵來進攻。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發兵相救。但是趙太後舍不得小兒子,堅決不允。趙國危急,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後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用長安君作人質,我就往他臉上吐唾沫!”大臣們不敢再說了。
有一天,老臣觸龍要麵見趙太後,趙太後認為觸龍一定是來勸說自己用長安君當人質的,她真的擺開了吐唾沫的架勢。沒想到觸龍慢條斯理地走進來。見了太後,關心地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行走不便,因此好久未能來見您,我擔心太後的身體不舒適,今天特地來看望。怎麼樣?您的飯量沒減少吧?”太後答道:“我每天多吃粥。”觸龍又說:“我近來也食欲不振,但我每天堅持散步,飯量才有所增加,身體也漸好了。”趙太後聽觸龍的每句話都不提人質的事,怒氣也漸漸消了。兩位老人親切地攀談起來。
通過開頭幾句的互致問候的話,太後怒氣稍為平息了一些。這個話頭的目的也達到了。
談著談著,觸龍向趙太後請求道:“我的小兒子叫舒祺,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愛這個小兒子,懇求太後允許他到宮中當一個衛士。”太後眼睛一亮,趕緊問觸龍:“他幾歲了?”觸龍答:“15歲。他年歲雖小,隻是我想趁我在世時托付給您。”趙太後聽到觸龍這些愛憐小兒子的話,覺得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說:“真想不到你們男人也愛憐兒子啊!”觸龍說:“恐怕比你們女人還勝一籌呢?”太後不服氣地說:“不會的,還是女人更愛兒子。”
話題轉到兒子身上,觸龍的目的是要談論如何對待子女的問題,這就與太後的症結自然聯係起來了。但觸龍此時還不能提太後的兒子,隻能作為伏筆。
觸龍於是把話題引深一步,說:“老臣認為您愛兒子愛得不夠,遠不如您愛女兒那樣深。”太後不同意觸龍的這個說法。觸龍解釋道:“父母愛孩子,必須為孩子做長遠的打算。想當初,您送您女兒遠嫁燕國時,雖然為她的遠離而傷心,抱著她哭,可是又禱祝她不要返回,希望她的子子孫孫相繼在燕國為王。您為她想得這樣長遠,這才是真正的愛。”太後信服地點了點頭。觸龍接著說:“您如今盡管賜給長安君許多土地、珠寶,如果不使他有功於趙國,您百年之後,長安君能自立嗎?所以我說,您對長安君不是真的愛護。”觸龍這番話闡明了對兒女要從長遠著想,才是真愛的道理,說得趙太後心服口服。太後立即吩咐給長安君準備車馬禮物,送他去齊國當人質,催齊國出兵。齊國很快就出兵解了趙國之圍。
事情最後得到圓滿解決。觸龍的遊說妙就妙在提的中心問題是勸趙太後交出兒子做人質,但始終不提人質的問題,甚至分析完曆史現象後,也隻是把討論歸納到“太後愛子不如愛女”這個問題上,但卻使太後從中認識到子女是為國立功還是坐享其成,是他一生中成敗攸關的大問題,所以思想的扣子解開了,彎子轉過來了。此種遊說方法真是“言近而旨遠”。
我們看到觸蓍在與太後的對話中,話題雖換了好幾次,但是觸龍卻是緊緊抓住中心,始終占據主動。在漫無邊際的話題中掌握時機,敏銳地捕捉有利於向中心逼近的話題進行引導,才使太後不知不覺亦步亦趨,致使問題最終得到解決。
蘋果裏有五角星圖案嗎?我們的回答是沒有,但一個6歲的孩子發現了。
我們切蘋果曆來都是豎著切,人們從來都是如此,誰也不曾想過橫著切。可是這個6歲的孩子卻橫著把蘋果切開了,因為他腦子裏沒有“橫著切是錯的”這樣的框框。於是人們就看到了蘋果的橫斷麵上的那個由果核組成的五角星。
這就告訴我們,隻從一個角度去認識問題是不行的,事物越複雜,越需要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俗話說“別一條道跑到黑”,給我們的啟發是——換個角度,別有洞天。
被說服的對象,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會抱有一定的觀點、立場,乃至成見;這些觀點、立場乃至成見又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經過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思考分析後形成的,所以一般不會輕易改變。說服者如果隻知道單刀直人、直截了當地針對他的觀點、立場、成見展開辯論,肯定難以奏效。倘若從旁門、側麵入手,通過在一些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觀點開始談話,就能自然而然地製造一種和諧的環境和氣氛,進而借機轉入正題,展開勸導。
中國曆史上戰國時期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例。
戰國時,鄭國弱小,秦晉兩大國聯軍圍鄭,鄭文公派燭之武和秦穆公談判。燭之武見了秦穆公說:“我雖為鄭國大夫,卻是為秦國利益而來。”秦穆公聽後冷笑,不予相信。
接著,燭之武剖析:“秦晉聯合圍鄭,鄭國已知必亡,然而鄭在晉的東方,秦在晉的西麵,兩國相距千裏,中間又隔晉國,如果鄭國滅亡,秦能隔著晉國管轄鄭國的領土嗎?鄭隻會落於晉人之手!一旦鄭國被晉所吞,晉國的力量便超過泰國。晉國強則秦國弱,替別人擴張勢力的事情,恐怕不是智者所為。”
秦穆公聽後連連點頭稱是,請燭之武坐下交談。燭之武繼續剖析:“如果蒙大王恩惠,鄭得以繼續存在,以後若秦在東麵有事,鄭國將作為‘東道主’負責招待過路的秦國使者和軍隊,並提供軍隊補給。”秦穆公聽後非常高興,遂和燭之武簽訂盟約。
燭之武之所以能瓦解秦晉聯軍,是因為他根據秦、晉兩國勢均力敵,互有威脅,且互有猜忌的局勢。在勸說中,燭之武換個角度進行說服,假言鄭已知自己要滅亡了,因而將要滅亡的國家對什麼都已無所謂,使秦穆公造成錯覺,以為燭之武真是“為秦國的利益而來”。然後逐層剖析、陳述秦晉聯軍對秦的利益影響,表麵上處處為泰國著想,隱藏了實則為鄭國解燃眉之急。
換個角度還可以“以假亂真”,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比爾的鄰居總是過來借東西,家裏的東西幾乎都被他借遍了,隻是礙於情麵無法拒絕,讓比爾不堪其擾。
這天,鄰居又來敲門,肯定又是來借東西,比爾打定主意這次無論如何都要找借口推諉。
果然,鄰居一開口:“抱歉又來打擾了,我想請問你下午要用修枝剪嗎?”
“真是太不巧了,我下午正準備和妻子修剪果樹呢!”比爾麵帶微笑。
沒想到鄰居竟然露出欣喜萬分的神色:“那真是太好了,既然這樣,你一定沒時間打高爾夫球吧?那可以把高爾夫球具借我用一下嗎?”
比爾瞬間目瞪口呆。
這位鄰居還真是個求人辦事的高手,居然能巧妙地換了個角度、以假亂真,讓比爾作繭自縛。
“以假亂真”的重點在於假像要逼真,自己的真正目的要隱得深而巧妙,不被覺察,否則會弄巧反拙。
威廉是X光機器製造商,他也利用“換個角度”的心理戰術,把X光設備賣給了布魯克林一家最大的醫院。那家醫院當時正在擴建,準備成立全美最好的X光科。L大夫負責X光科主要業務,飽受推銷員的騷擾,他每次見到推銷員都避之惟恐不及。威廉比其他人更懂得人性的特點,他給L大夫寫了一封信,內容大致如下:
我們的研究院最近完成了一套新型的X光設備,第一批剛剛運到我們的辦公室,它們並非十全十美,我們很想改進它們,如果你能抽空來看看並提出寶貴的意見,使它們能對醫學界有更多的幫助,那我們將深為感激。我知道你十分忙碌,我樂於在你指定的任何時候,派車去接送你。
接到那封信,L大夫很意外,也很欣喜,以前從沒有任何一位X光機器製造商向他請教問題,這使他覺得自己很權威。那個星期,他每天晚上都很忙,但他還是推掉了一個重要的約會,以便去看看那套設備,結果,他看得越仔細,越發覺自己十分喜愛它。威廉並沒有直接把X光機器推銷給他,但L大夫覺得,買下那套設備,完全是出於醫院的需求,他接受了那些優越的品質,於是就把它購買下來。
在直接推銷行不通時,就換一個角度,切入顧客的興趣點,贏得商談的機會,借題發揮,促使他與你達成交易。
換個角度就是轉方向。在推銷過程中,推銷員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當正麵的產品價值說明不能起作用時,那就試試反向說明,效果反而會更好。這是成功推銷的又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