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姑蘇歲暮(1 / 1)

多虧了蘇州老友,畫家、詩人王西野兄幫助,使我能在蘇州廣結“紅”緣,完成了劇組的任務。

那天下午,我們匆匆趕到蘇州,下榻姑蘇飯店。當晚,即和西野兄研究工作,要布置一條二百多年前的姑蘇小街——《紅樓夢》中寫的是“這閶門外有個十裏街”。實際可以看出是以“七裏山塘”的山塘街為背景的——都應該有一些什麼攤販,先草草作一計劃:什麼賣桃花塢年畫的呀,賣虎丘泥人的呀,支著繡床賣蘇繡的呀,賣糖粥的“駱駝擔”呀……以及賣花、賣鳥、測字、算命等等,一下子羅列了幾十種。這時離開拍不過半月左右。這些古老的攤販,稀奇的道具,該到哪裏去找呢?決定第二天邀請幾位能幫忙的開個會。

恰巧第二天是星期日,又是農曆臘月二十七,家家忙著準備年菜。而那天又下著大雪,事情很急,隻好包了個車,冒雪挨家把客人從廚房中請了來。都是熟朋友,大家一聽說拍《紅樓夢》電視劇,都感到很興奮,願意主動幫忙。

蘇州刺繡研究所主任、著名畫家、刺繡專家徐紹青兄,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間木版桃花塢年畫和康熙、乾隆年間的繡品、帳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來,並由研究所中年輕的女刺繡家來擔任臨時演員,屆時擺攤表演。蘇州博物館領導也大力支持,拿出館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俗名“落架”來參加擺攤,並由館中的一位會捏泥人的老先生充當臨時演員。這種泥人就是《紅樓夢》第六十七回所寫:“一出一出的泥人兒的戲,用青紗罩的匣子裝著,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與薛蟠毫無相差,寶釵見了……不禁笑起來了。”

這些用泥捏的人頭像,加上粉彩,與真人麵部顏色神情一樣,身體不用泥捏,而是木架子。外穿小衣服,衣服還可以按季節更換,配上小桌子、小椅子,像生活行樂圖一樣。我讀了幾十年《紅樓夢》,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泥人小像。

沿街叫賣赤豆糖粥、餛飩等的“駱駝擔”也找到了。這種古老的竹製小販擔子在蘇州街頭已消失多年,這次好不容易找到一付。這種擔子造型特殊,兩頭翹起,一頭下麵可放小火缽,上置鍋子,保持溫度;一頭有小架子、小櫃等,可放碗、筷、調羹等;中間毛竹片扁擔,扛在肩上,十分輕巧。而放在地上,樣子像匹駱駝,所以叫“駱駝擔”。這種古老的帶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擔子,也像北京舊時的餛飩擔、杏仁茶擔一樣,使用功能是多方麵的。但北京的是木製,而“駱駝擔”則是竹製,更為輕巧。

現在電視播出了,看見熒屏上“十裏街”、“甄士隱”門前的攤販,不禁想起前景,感到真像是昨天的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