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謇言集》裏以追求書法藝術為題材的詩詞,筆調豪邁,寫出了老楊對人生的認識和反思,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愛,對書法藝術的愛。對藝術的愛,是超越時空,超越世俗的人間大愛;藝術之愛是人類社會具有普世價值的愛。因為有了這種愛,他在處理這類題材時,才能站在人生的至高點,來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反思生活。
《耄耋揮毫也風流》:韶光易逝霜滿頭,似水流年歲月稠。卅年拚搏成舊夢,一朝閑適發新愁。卸職不忘進取誌,養老仍思愫願酬。書壇相聚同磋切,耄耋揮毫也風流。字裏行間,盡顯豪邁氣慨。“卸職不忘進取誌”,寫出老楊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思考。作為社會角色的職務雖卸,並不意味著對人生意義叩問的終點已到,並不意味著作為生命存在的價值已失,社會角色的職務不是人生意義的全部。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是貫穿於老楊生命中的一個夢。人類是不能離開夢的。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社會,走過了漫長的曆史,不管這段曆史是多麼漫長,人類無時無刻都攜挽著千奇百怪、五彩繽紛的夢。正因為有了夢的伴隨,人類才永遠充滿精神和活力。人,作為人類中的個體,不管肉體多麼衰老,隻要還有夢,他的精神永遠是年輕的。
《學書韻語》:二十餘年,筆墨為伴,樂此不疲,從未間斷,夏練三伏,冬戰嚴寒。晉唐宋元, 真草隸篆,顏柳歐趙,蘇黃米顛……小有成績,沾沾自喜,人稱書家,心裏甜甜……豈知浮名,不值一錢……屏棄名利,走出怪圈……陶冶性靈,回歸自然,興來揮毫,興去看山,瀟瀟灑灑,當個神仙。
這首《學書韻語》是老楊追求書法藝術二十多年的總結和回顧。他用簡潔的筆墨、真摯的感情,回顧了“夏練三伏,冬戰嚴寒”,“晉唐宋元, 真草隸篆,顏柳歐趙,蘇黃米顛”的刻苦過程和嚴謹的治“書”精神。老楊的筆墨並未停留在學書法,練書法的表象上,而是把筆墨深入到他自己的靈魂深處。這是這首詩的高明之處,也是難能可貴之處。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一次講演中說,“寫作是一種靈魂的事業,它關乎我們的心靈,關乎對人類精神空間的探索。”(《從俗世中來,到靈魂裏去》)
老楊將筆墨深入到了靈魂深處,是對藝術的真誠和尊重,是可貴的精神探求。“小有成績,喜自沾沾,人稱書家,心裏甜甜。”這是一種世俗的體驗,然而,這種世俗的體驗,創造了廣闊的精神空間。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老楊對自己靈魂深處的叩問和剖析,而是對人類靈魂深處的叩問和剖析。“豈知浮名,不值一錢……陶冶性靈,回歸自然,興來揮毫,興去看山。”這不是消極,是一種境界,老楊把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完美人性的追求溶為一體。
老楊在叩問靈魂時,把內心深處的陰影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世人麵前,可見他心胸的坦蕩和真誠,為人、為詩、為書的至真至愛。惟有這種至真至愛,才是最可敬,又最可愛的。
二零零七年國慶長假於巴陵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