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加坡海關,坐三個小時汽車,就到了舉世聞名的馬六甲。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南部,是東西方貿易的咽喉,要衝,因其顯赫的戰略地位而得名。
華人占馬來西亞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而在馬六甲,華人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一到馬六甲,我們就直奔三保山。遊曆了國內名山大川,一到三保山,頓覺這山實在不叫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包。山上沒有參天大樹,隻有一些稀疏的灌木,綠草如茵的山坡上布滿了灰色石塊砌成的墳墓,墳墓上雜草叢生。中國有一句俗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們不能小看這不起眼的小包,這實在是一座有仙之山。它見證了華人踏上馬六甲以來的四百多年曆史。明代鄭和七次下南洋,有五次駐紮在這個山包上。鄭和是明朝的三保太監,人們為了紀念鄭和,就把這個小包取名三保山,並在這山上建了一個三保廟。鄭和下南洋時帶來了很多中國的物產(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裏陳列了很多中國製造的珍貴文物),同時也傳授了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三保廟裏的三保井,就是鄭和當年傳授給馬來人民的掘井技術。
三保山上有一萬二千多座墳墓,其造型和風格,是典型的中國製造,有許多還是明代的墓碑。我站在異國他鄉的小山包上,麵對這些中國化的墓葬群,仿佛在參觀一部馬六甲華人的奮鬥史。來馬六甲之前,我聽到過一些華人下南洋的故事,無不淒慘感人。華人剛來馬六甲時,不是風裏來雨裏去,下水淘矽,就是割橡膠、榨棕油,都是一些苦累活。此刻,我仿佛看到無數華人開荒墾地的艱辛和滲透到沃土中的血汗,看到了華人頑強的生命力就像繁茂的亞熱帶森林,根深葉茂;同時也看到了曆經五千年的黃河文化,如一顆肥碩的種子,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開出了奪目的花朵。有人用中國舞蹈和東南亞地區的舞蹈,來形象地比喻民族的文化差異。中國舞蹈是先手掌朝內伸出五個指頭,然後手掌朝外,伸出一個指頭,也就是翹起蘭花指。東南亞地區舞蹈則是先掌心朝內伸出三個指頭,慢慢地掌心朝外伸出五個指頭。人們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把這種舞蹈語言,破解為一種文化習慣,一種消費心理。中國人是賺五個花一個,而當地人則賺三個花五個。華人憑借勤奮和節儉的文化傳統,迅速適應了這塊肥沃的土地,適應了亞熱帶的海洋氣候。據說,在馬來西亞,十個富翁裏,有四個是華人,十個窮人中,隻有兩個是華人。
馬六甲的華人,把三保山看成一座聖山,是他們的生命之源,是他們的根。1984年,馬六甲市有一龐大的填海工程,決定鏟平三保山,用三保山的土去填海,同時還可以將鏟平後的三保山作為商業用地賺一筆錢。方案一出,華人圈裏一片嘩然。馬六甲的華人發動了一場三保山保衛戰。經過華人的艱苦努力,三保山保衛戰初戰告捷。馬六甲政府提出了一個條件,三保山可以不鏟平,但必須付給政府三百萬馬幣的補償。為了保住三保山,保住他們的根,保住他們的祖宗,華人圈內發起了每人捐一塊錢運動。一人一塊錢,這實在為不足道,但那是華人的一片心,是一種中華文化認同。再過三百年,這些捐一塊錢的華人在這世界上煙消雲散,而三保山作為曆史的見證人,將永遠記住曆史長河中的每一個波濤,每一朵浪花。記住每一個為不足道的人。三保山,你是馬六甲華人的生命之源,馬六甲華人的根,但馬六甲的華人創造了你,保護了你,馬六甲的華人也是你的生命之源。
三保山又名叫中國山。站在這座中國山上,我有一種超越時空,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感覺。三保山,你壓根兒就不認識我,更談不上記住我,但在我短暫的旅途中認識了你,也將記住你。
二零零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