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北京居民收支與市場經濟景氣循環分析與預測(2 / 3)

在居民收入的快速波動下,我市職工工資本身波動所形成的周期有其自身特點。觀察一下職工工資波動周期的形成過程便可發現,我市職工工資所形成的周期波動起始於1984年12月(此時是循環周期的頂峰),經13個月的收縮後於1986年1月抵達穀底,又經38個月的不斷擴張後,本市職工工資又處於高潮期。此時完成了一個循環周期。

從上麵周期的形成過程看,本市職工工資自1983年以來隻發生了一次周期波動,所形成的周期為51個月,即4年零3個月,周期較長。從而可看出我市職工工資近年來特別是相對於居民收入來講,其波動是較穩定的。

綜合以上分析得出,近幾年本市居民收入出現了快速波動,而職工工資卻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況。從而成為這一時期居民經濟生活波動的主要特征。

將居民生活費收入與支出波動的振幅對比後發現,居民生活費支出波動幅度較收入大,高出8.5%。收、支相抵後的餘額越來越小,有時居民生活費支出竟大於生活費收入。居民生活呈現出明顯的收、支倒掛現象,而收、支倒掛的不斷出現就更加劇『居民生活費支出的波動。

綜上所述,這幾年本市居民生活確實出現了大幅度波動。正是這種波動,使得消費基金急劇膨脹。

居民生活費收、支與物價確實呈現出同向波動。對此,我們分析如下:

第一,居民收入結構的失調是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誘因。這幾年居民收入結構失調主要表現在:一是收入來源的畸形變動,流通領域收入的增長速度大於生產領域收入的增長速度,成為價格因流通環節複雜化和重疊化而超常上漲的主要動因;二是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比例下降,非工資性收入比例加大,以致消費膨脹、失控並進而帶動物價持續上漲。

第二,由於物價的持續上漲,為穩定職工情緒,增發了大量的獎金和補貼,從而使居民消費支出與物價呈明顯正相關性。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居民收、支與物價之間形成一種交互推動的增長循環,居民收、支與物價呈現出同向波動。

景氣分析表明:我市居民收入增長的景氣循環已於1988年9月越過峰頂,並逐步進入下一個循環的收縮段。

(二)引起波動的症結所在

1.收入來源的不穩定性及支出的隨機性

從近幾年居民收入變化情況來看,收入構成的單一性已被多種收入來源所取代。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由於經濟搞活,增加了各種形式的就業渠道。二是由於工資的改革形成了職工收入的多種構成。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收入就成了一個變量,特別是獎金等非工資性收入數量上的波動很大。由於這部分收入預期不穩定,居民在使用時,計劃性也較差。因此“工資用於吃飯,獎金用於穿著”。由於後者在使用時的隨機性,從而引起居民收、支的頻繁波動。

2.輿論宣傳的錯誤誘導

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正當居民購買乃確實有了很大提高時,社會上出現門說離我國國情和生產發展可能的“高消費”的宣傳,鼓勵、刺激消費,提倡“能掙會花”,甚至認為可以實行高工資、商消費。人們對於增加消費的期望值越來越卨,於是便出現了“消費超前”現象。在人均收入未及小康水平時,便把大量收入投向了高檔耐用消費品上,使得消費基金迅速膨脹。因而在居民收、支中必然出現大幅度波動。

3.通貨膨脹預期

在價格不斷上漲過程中,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不斷增強,對幣值穩定的信任程度降低了,這使居民更加願意持有現金而不願意存款。如果幣值一旦下跌,居民便會更加注重短期消費行為和實物消費。而1988年8、9月份北京乃至全國出現的搶購風,就充分暴露了居民對嚴重通貨膨脹的預期已經形成,人們急於拋出手中的貨幣以購物保值,而這又恰恰引起了居民消費支出的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