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後記(2 / 2)

日本吉川英治編寫的《三國誌》故事很有意思,這是一個現代流行的改寫本,裏麵加入了吉川這個現代人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很喜歡曹操,就把他當做一個英雄來歌頌。書中說,曹操的打仗,就像他的作詩,有非凡的熱情和構思,都是嘔心瀝血之作。當然,就像一個人寫的詩有好有壞,有傑作有敗筆一樣,曹操打過不少勝仗,也打過不少敗仗。書裏麵的曹操還說了這樣的話:“袁紹是什麼東西,舊事物必然給新事物代替,這是自然的法則,我們是新人,袁紹是舊勢力的代表者。”想不到,在中國幾百年翻不過身被當做奸雄的曹操,最先在日本翻了案。

《三國演義》在日本廣受歡迎的程度簡直讓人匪夷所思。近年來,日本出版商鑒於國民深愛三國人物,不斷推出各種版本和類型的《三國演義》讀物,形成一股“三國”出版熱潮。

日本人還把《三國演義》改編成其他文藝樣式,如: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就曾將《三國演義》改編成68集木偶戲電視連續劇;上個世紀90年代,電影《三國誌》在日本全國各影劇院公演。該片分上下兩集,主要登場人物多達257人,投入人員上萬,戰馬4000匹,耗資15億日元。

經久不息的“三國”旋風,也造就了眾多的“三國迷”,再由他們推波助瀾,日本的“三國熱”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從而對日本社會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日本人把《三國演義》裏的典故或名言當成座右銘,還有很多企業家從《三國演義》裏學習兵法,尋求商戰的戰略戰術,尤其是《三國演義》裏包含的對策論思想,對現代企業家有尤為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位日本著名的商界人士就曾說過,看《三國演義》啟發很大。劉備論文武之道、臨陣決戰不如孫權,謀略文才不如曹操,他之所以能割據稱雄,實賴於他善於知人、察人、用人;他對關、張用桃園結義之法,對孔明則三顧茅廬,對後來歸附的趙雲、黃忠之輩也大加重用,正是五虎上將對他的擁戴,才使他稱雄一方。“桃園精神”是劉氏王朝生存的基礎。

基於這種認識,不少企業大力提倡“桃園精神”,號召公司上下左右之間要像劉、關、張一樣,貫以一個“誠”字,以誠待人,精誠團結,共同對外,占領市場,求得生存發展。日本的絕大多數公司雇員也認識到,讀《三國演義》有助於了解人的本質,掌握處世之術,求得個人的錦繡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