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貴在懂得知足常樂。知足常樂,就是要有一顆豁達開朗平淡的心,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而人之所以有煩惱,就在於不知足,整天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地為著自己所謂的“幸福”追逐、焦灼、勾心鬥角……
我們要養成知足常樂的習慣,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不能體會自己身邊的幸福,總是把眼睛盯在別處。
用更少的擁有,獲得最大的快樂
人的精神不僅能夠達到忘我的高峰體驗,而且能夠持續成高原體驗。我們都在尋求完美,可是完美究竟是什麼呢?
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同樣,為你打開一扇窗的同時,可能會為你關閉另一扇門。倘若某個人的某個單項特別優秀,他人生的另一重要單項的缺憾往往也特別大。或者說,正因有無可彌補的缺憾,才使他發奮地追求優秀。
美國某公司的中國代理人說道:“我離開學校已經四年多了,四年的時間讓我嚐到了人世的艱難與困惑,也讓我得以自省,越來越相信許多煩惱都源於一個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盡善盡美才能走向成功,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有一次,因為我決策上的失誤,差一點兒影響到公司在整個中國地區的發展,我曾就此事向集團董事局檢討認錯,並且擔心他們會因此輕視我。結果令我深感意外,因為我能坦誠認錯,他們對我更加信任,並且賦予我更大的權力。他們重視的是我的人格,而不是完美與否。”
一位走紅國際的女影星,在餐桌上,有人問她是否覺得自己長得完美,她說:“不,我長得並不完美。我覺得正因為長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讓觀眾更能接受我。”聚餐者都為此回答喝彩。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圓被切去了好大一塊三角,它想讓自己恢複完整,沒有任何殘缺,於是四處尋覓失落的部分。因為它殘缺不全,隻能慢慢滾動,所以能在路上欣賞野花,能和毛毛蟲聊天,享受陽光,它找到各種不同的碎片,但全不合適,所以隻能把它們留在路邊,繼續往前尋找。
有一天,這殘缺的圓找到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碎片,開心得很,它把那碎片拚上,開始滾動。現在它是完整的圓了,所以滾得很快。結果不用說了,它終於發覺因為滾動太快,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滾動,把補上的碎片丟在路旁,慢慢地滾走了。
說來雖然有點玄,但在失去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往往比較完整,什麼都有的人換個角度來說可能是個可憐人,他永遠不會知道,企盼——希望更美好的事物來臨,是一種什麼感覺。他也永遠不會知道,有人愛他並給予他一直渴盼的東西是什麼感受。
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遺憾,勇於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而坦然無愧的人,可以說是完整的。知道自己夠堅強,熬得過悲傷而幸存,喪失至愛而覺得自己並非殘缺的男男女女,可以說都是完整的。你已經曆了最壞的境遇,而依然是完整的。
人生並非上帝為人類設計的陷阱,好讓他譴責我們的失敗;人生也不是一盤棋,如果走錯一步那麼步步皆錯。人生比較像足球賽,即使最強的隊也會在比賽中失手,即使最差的隊也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我們的目標是所獲多於所失。我們每一個人天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能如殘缺之圓繼續在人生之途滾動並細嚐沿途滋味,就能達到其他人隻能渴望的完整。我相信這就是生命所能賦予我們的:不求事事如願,但求問心無愧。
不被過奢的欲望所累
晉代陸機《猛虎行》有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的一種放棄、一種清醒。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種放棄的清醒。其實,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特別是對有權者來說,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勇於放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而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