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無止境,如果任其膨脹下去,必將後患無窮。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
懂得知足,擁有快樂
不與人搞攀比,這樣內心才能寧靜而不浮躁;不攀緣外境,隨遇而安,適可而止,才能知足常樂。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既擅長治病,又擅長養生。
張仲景精通養生術的核心是:清心寡欲,排除雜念,思想清靜,決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並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在當上大官之後,仍把權、勢、錢看得淡如清水,從不為身外之物煩惱,繼續專心致誌地攻讀醫書,行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德行。他每天利用空餘時間為廣大百姓治病,沒有一點兒架子,隨叫隨到;對就診者,不分親疏、貧富、貴賤,一視同仁,並且一概隻收成本,對無錢買藥的窮人,他還解囊相助。他這樣做引起了家人的不滿。有一天,夫人抱怨說:“我們沒有指望你升官發財,和你享福,可是你每天忙,我們陪你忙,還把錢財搭進去,我們也並不富有啊!”張仲景聽後坦然一笑說:“此為人生區區小事,何必去多想!”常言道:“心底無私天地寬”,去除一“私”字,多少煩惱憂愁化為烏有!正如曾國藩所言:“廉者足不憂,貪者憂不足;知足者常樂,寓樂自足中。”
和外在行為的動靜相比,內心的動靜才是根本,精神才是人類生活的本原。要想修身有成,必須在“靜”字上下功夫,即使想幹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也同樣要在這個“靜”字上下功夫。
思想清靜,除私欲,戒妄念,實為養生一大要素。
在這點上,曾國藩一直自律甚嚴,為世人所道。他從金陵官署中搬回老家的財物,主要是一些書,他一般衣服的價值不超過三百兩銀子。同治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國藩移居經過翻修的總督衙署,他到署西的花園遊覽,花園修工未畢,正在趕辦。遊觀後,他感歎道:“偶一觀玩,深愧居處太崇,享用太過。”這是他逝世前兩個月最後一次遊覽。
晚年,他自感身體太差,實在“有玷此官”,他多次上疏懇辭官職,他認為“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懷浩大是真正受用”。
曾國藩在戒妄念上下了不少功夫,做到了思想清靜,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我們應該引以為鑒的。
生活中的快樂並非都來自於物質的富有和所有的心想事成,快樂其實很簡單,你隻要懂得知足,你就擁有了快樂,擁有了生命的光彩。
珍惜所擁有的
珍惜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寶貴情感,很美好,但很稀有。懂得珍惜,不是人類的本能,它是人類經過生活的積澱、感悟、升華,所獲得的能力。這樣一種能力是無法與生俱來的,一些人窮其一生亦不能擁有,因此,他們很不幸;一些人少小年紀就能獲得,因此,他們很幸運。
人們懷念童年時光。兩小無猜、童言無忌,登山戲水,聽風望月,若得青梅竹馬之友,樂不思蜀;觀世界皆順由己意,察世人全道貌岸然。渾不覺日子蜻蜓點水,輕飄飄溜走不著痕跡。
人們追悔青春年華。好書不少未讀,好友未及深交;碌碌無為未曾夢想一搏,別人的主義未理解卻置之一笑,自己的主義未搭建卻胸有成竹;高談闊論時理直氣壯,別人不懂自己也不懂,夜不能寐時百般策劃,不知如何實施亦從未實施。歲月瀟灑而沉重,風物無知而不能自知。
人們蹉跎中年歲月。不懷念也不追悔,惶恐。生活淪落為油鹽柴米,甚者鬥米折腰何以堪;工作演變成謹小慎微,更有觀風看勢恐錯半步;愛情寡淡無味不提及不思量,理想縹緲虛無羞於出口亦不出口;別人的成績偶然獲得按下不表,自己的差錯事出有因亦可原諒;職責少扛為佳,利益不少為上,信任成為負擔,品行從字典中刪除。這是怎樣的人生!
人們需要期待老年了。淌過生活的千山萬水,也許混沌,也許徹悟。
放眼望去,聰明的女人神清氣爽、氣宇軒昂,簡潔明朗、清澈透底。而不聰明的女人有時搖擺不定、幽怨不平,有時遊移多變、推諉逃避。前者總能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快樂,並將快樂帶給他人,而後者經常患得患失,自己不快樂也使他人不快樂。除去健康、天分的因素,還有什麼比擁有懂得珍惜的能力更重要。珍惜你現在擁有的,不論經驗、教訓都是寶貴財富,否則你可能得而複失或讓你的擁有成為你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