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是太悲傷了。”斯利對他的醫生說。
“為什麼?”醫生問。
“我曾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探險家,但現在卻成了一名禿頂的商人,而且膝蓋落下了殘疾。”
“你提供的藥品已經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可斯利對此卻無動於衷。
“我的確是太不幸了。”斯利對他的牧師說。
“為什麼?”牧師問。
“因為我曾夢想有三個兒子,可我卻有了三個女兒。”
“但你的女兒聰明又漂亮。”牧師說。
可斯利卻聽不進去。極度的悲傷終於使斯利病倒了。他躺在潔白的病床上,看著那些正在為他進行檢查和治療的儀器——而這些則是由他賣給這所醫院的。
一天夜裏,斯利夢見自己對上帝說:“小的時候,你曾答應滿足我的所有要求,可你為什麼沒有把那些賜予我?”
“我能夠賜給你,”上帝說,“不過,我想用那些你沒有夢見的東西而使你驚奇。我已經賜予你一個美麗而善良的妻子、一種體麵的職業、一個好的住所及三個可愛的女兒,這些的確都是最美好的……”
“可是,”斯利打斷了上帝的話,“你並沒把我真正想要得到的賜給我。”
“但我想,你會把我所真正希望得到的給予我。”上帝說。
“你需要什麼?”斯利從未想過上帝要得到什麼。
“我要你愉快地接受我的恩賜。”
這一夜,斯利決定重新再做一個夢。
斯利康複了,幸福地生活在位於47層的家中。斯利喜歡孩子們的美妙聲音,喜歡妻子那深棕色的眼睛與精美的花鳥畫。從此,斯利的生活充滿了陽光。
還是那句老話,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擁有的幸福,知足才能夠開心快
欲望無止境,退一步就能常樂
為了獲得真正的幸福,千萬不要為自己的幸福製定條件。幸福是一種能力,能夠在任何環境中都保持一顆快樂的心靈,可以更把握地走近成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世間萬物都是兩麵性的,我們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以一種知足的心態去生活,去體味人生的真諦,你才會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青年人常為自己的貧窮而牢騷滿腹。
“你具有如此豐富的財富,為什麼還發牢騷?”一位智者問他說。
“它到底在哪裏?”青年人急切地問。
“你的一雙眼睛,隻要能給我你的一雙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東西都給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麼,讓我要你的一雙手吧!對此,我用一袋黃金作為補償。”智者又說。
“不,我也不能失去雙手。”
“既然有一雙眼睛,你就可以學習;既然有一雙手,你就可以勞動。現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麼豐富的財富啊!”智者微笑著說道。
欲望無止境,如果任其膨脹下去,必將後患無窮。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準,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
一箭不能雙雕,知足才能常樂
劉洋大學畢業後,父母很是為她的工作著急。劉洋倒不愁,她清楚自身的優勢:年輕、漂亮、健康、有學曆……在家閑玩了兩個月後,在姐姐的鼓動下,喜歡嚐試新鮮事物的劉洋在一家商店租了個櫃台,做起了服裝買賣。以劉洋的聰慧,她的每天純利潤就超過了500元。
錢多了,劉洋的心裏仍有一絲失落。在一家外企做白領的同學宇來找劉洋,說他的公司正缺一名業務主管,正適合劉洋的專業。劉洋心動了,那正是她心中渴望的工作,可劉洋又舍不得將自己的辛苦做起來的生意放下,於是她決定一邊雇人照顧櫃台,繼續做生意賺錢,一邊工作,追逐自己的夢想。
劉洋開始忙碌奔波在生意和工作之間,常常因為生意而影響了工作,或者因為工作而喪
失了生意的良機。不到半年,劉洋瘦了一圈,而生意卻不再賺錢不說,反而賠了不少。就在她滿頭愁緒的時候,因為一單生意的失誤,給公司造成了巨大損失,公司毫不留情地把她解雇了。
人生的道路上,知足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快樂,才能幸福
放下奢華的享受
在生活上簡樸些、不僅有助於自身的品德修煉,也是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
在科學領域,愛因斯坦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腕,也有資格擺架子,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著裝和修飾非常簡樸,日常生活不修邊幅,以至有一次去參加演講時,負責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機當成了他本人,而把他當成了司機。這雖說是個笑話,可也反映了愛因斯坦不擺架子、低調做人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