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知足課:別讓欲望占據了心靈,知足才能常樂(1)(1 / 3)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自己掌握幸福,他不期待別人使自己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這樣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就是能放下一切無謂的煩惱的人。

快樂不貪,笑口常開

幸不幸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樣看待你擁有的東西。知足者總能用更少的擁有獲得最大的快樂,充分享受你現在所擁有的,你就會快樂足不貪,笑口常開

一條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衝刷出一個雞蛋大小的淺坑。奇怪的是,山泉不知從哪兒衝來黃澄澄的金砂,填滿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減少。

有一天,一位采藥的老漢來喝山泉水,偶然發現了清冽泉水中閃閃的金砂。驚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累,不再爬山越嶺采集山藥。過個十天半月的,他就來取一次金砂,不用說,日子很快富裕起來。人們都感到蹊蹺,不知老漢交上了什麼財運,老漢對這個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

老漢的兒子跟蹤窺視,發現了爹的秘密,認真看了看窄窄的石縫,細細的山泉,還有淺淺的小坑,他埋怨爹不該將這事瞞著,不然早發大財了……

兒子向爹建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不是能衝來更多的金砂嗎?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怎麼就沒有想到這一點?

說幹就幹,父子倆把窄窄的石縫鑿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幾倍,又鑿大鑿深了坑。父子兩個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後可以獲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興得一口氣喝光了一瓶酒,醉成了一團泥……

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而歸,金砂不但沒增多,反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父子倆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裏去了呢?

對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享受,不要無限製的索取。人的欲望要適可而止,切不可太貪婪。越要擁有太多,往往失去越多。隻有知足的人才會幸福,才會快樂。

知足天地寬

美國人諾曼·麥克伊斯文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換班的時候在外麵掃地,看見一個老婦站在角落裏。她身穿舊式印花洋裝,褪色的黃毛衣,一雙襤褸的黑鞋。那天晚上奇冷無比,我不禁注意到她沒穿襪子。

我問她襪子在哪裏,她說她連一雙襪子也沒有。我低頭看著這位瘦弱的老婦,我知道她需要的東西很多,不過那時我能給她的就是一雙溫暖的襪子。

我脫下運動鞋,拉下白色的新襪子,就在停車場上把襪子穿在了她的腳上。我想這隻不過是舉手之勞,可是她的回答叫我終身難忘。她用充滿愛意的眼神抬頭看著我,仿佛祖母看著自己的孫子。她說:“謝謝你,十分感謝你。如果有什麼是我最愛的,那就是晚上睡覺有雙暖和的腳。這種感覺我已經記不得了。”那晚我開車回家,內心洋溢著喜悅。

隔天晚上我在那間熱湯供應站輪班時,有兩名警察走進來。他們想打探一個女人的情況,她的鄰居發現她死了。他問:“發生了什麼事?”

警察告訴我,她是個老寡婦,沒家人也沒什麼朋友。她住在一間沒暖氣的簡陋房子裏,就在兩條街外。有位鄰居偶爾去看她,就發現她死了。警察抬起頭來繼續說:

“你知道嗎?驗屍官處理屍體的時候,我也在場。很奇怪,我看到她一臉祥和。她麵部的表情既滿足、又安詳平靜。我希望我走的時候也能看起來像那個樣子。”

我想起了我把襪子穿在她腳上時她所說的話:“如果有什麼是我最愛的,那就是晚上睡覺時有雙暖和的腳。”

俗話說:“知足常樂”,人生快不快樂,全在於我們自己的感覺。在自我能達到的範圍之內去要求自己,自覺地知足,心平氣和去享受擁有的一切,你還會不快樂嗎

攀比少些,知足多些

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擁有的幸福,隻有知足者才能開心快樂。

一天早晨,斯利醒來後,又回憶起往日的夢境。“我真是太不幸了。”斯利對他最要好的朋友說。

“為什麼?”朋友問。

“因為我的妻子和夢想中的不一樣。”

“你的妻子既漂亮又賢惠,”他的朋友說,“她創作了動人的繪畫並能做美味的菜。”但斯利對此卻不以為然。

“我真是太傷心了。”有一天斯利對妻子說。

“為什麼?”妻子問。

“我曾夢想住在一所有門廊和花園的大房裏,但是現在卻住進了47層高的公寓。”

“可我們的房間不是很舒適嗎?而且還能看見大海,”妻子說,“我們生活在愛情與歡樂中,而且我們還有三個漂亮的孩子。”但斯利卻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