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4)(2 / 3)

二、民主的國體與政體之間的關係

首先,國體決定政體,民主的內容決定民主的形式。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相同的國家往往采取相同或相近的國家形式,如封建製和封建製類型的國家,它們雖有過不同的國家類型,但占統治地位的是君主製;資本主義國家也有過不同的國家形式,但占統治地位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共和製;社會主義國家就具體政權組織形式也可以多樣,但必須是社會主義民主共和製。

其次,政體體現國體,政體是國體的具體表現和保證條件,民主的形式是民主內容的表現形式和保證條件。任何階級在取得政權統治後,總是不斷健全和完善自己的國家形式,歸根到底,這種健全和完善是為了維護和發展自身的根本利益,更好地鞏固自己的統治和對社會的管理。

民主的國體和政體是密切聯係,不可分割的。為了進一步讓大家理解民主兩層含義的關係,有必要把民主放到曆史的長河中考察。

民主是個曆史範疇,在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沒有國家,也就沒有作為國家製度的民主,那時的民主不具有政治性質,恩格斯稱之為“原始的自然產生的民主製”。

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社會,希臘文為demokratia,英文為democracy,音譯為“德莫克拉西”。民主的原意是指“人民的權力”“多數人的統治”。最早的民主製,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社會的“雅典民主製”。當時的雅典民主製中,最高權力機關是定期召開的人民大會,每個雅典公民都可以參加這個大會並享有投票權,人民大會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和解決各種重大問題,在人民大會之下,設立由10個選區選出的由500名代表組成的議事會,負責執行人民大會管理國家城邦的行政事務。

在雅典,沒有總攬執行權力的最高官員,一般官員也由公民選舉產生,並受公民的監督,這確實體現了“人民的權力”“多數人的統治”。但是,在這種民主製度下,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和民主權利的是奴隸主階級以及自由人中的男人,至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奴隸,不僅不算是公民,而且不算是人,根本無民主權可言,相反,雅典民主製正是建立在奴隸主對廣大奴隸強製勞動的基礎上。至於以後出現的封建製民主,不管它采取什麼樣的民主形式,其實質主要是由君主代表的封建地主實行專政,一切都由君主個人獨裁,農奴、農民和其他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無權地位。

民主作為完整的國家製度,是從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共和製開始的。資產階級為民主製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資產階級的思想家為了本階級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博愛”“法製”“民主共和製”“三權分立”“權力製衡”等思想,並在奪取政權後逐步付諸實施,把民主擴大到全社會的範圍,這對於封建製度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按照馬克思的設計,隻有到了共產主義階段,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

從我國現實來看,一方麵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高於資本主義民主,我們要建設的民主是高於資本主義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要改變貧窮落後的局麵,要趕超發達國家,我們的目標是高遠的。另一方麵我國現階段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所設計的民主仍是一個目標。自1915年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科學”的口號算起,至今近100年的時間,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算起,至今也已60多年。再往前推,可推到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第一代和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第二代維新派思想家對民主憲政的追求,這麼長的時間,中國曾落後而挨打,卻一再貽誤了時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一段時間裏,我們更強調民主的階級性。

雖然強調階級性未嚐不可,但可悲的是,常常是簡單套用階級分析方法把人類的共同文明貼上階級標簽一棍子打死,把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說成是接受資產階級思想。在這種二元對抗、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中,中國的現代性仍未得到揭示。又曾幾何時,我們喜歡強調國情,強調文化特殊性。但十六大以後出現了一個新提法,即“政治文明”,也就是說,現在中國開始準備接受國際社會具有普遍性的治理模式,因為文明是普適的。2002年12月底,胡錦濤首次引人矚目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憲法,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注。評論家指出,這標誌著中國憲政意識的新覺醒。“憲政是什麼?就是民主的政治。”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示:“唯有堅持民主、科學和負責的精神,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在民主的階級性與共同性的關係問題上,我們麵臨的關係和矛盾是立體的。在立體的批判中,要發現真正的問題,十分不易。這個立體批判包括:曆史與現實、現實與未來、中國與西方、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等幾對關係,以及以上幾對關係的排列組合而形成的各種關係和矛盾。

在立體的批判中,我們曾走過一些彎路,比如我們曾立足很高,批判資源的應用局限於資本主義現實。如果自身主要的敵人是封建殘餘,把大量精力用於批判資本主義也無明顯過錯,但可能長期的收效不大,又很容易強化現實中的封建主義弊端,甚至發生曆史倒退,因為曆史有慣性。還有,我們的目標是遠大的,但資本主義作為一個曆史階段,是不是需要一個過程?既然目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處一個時空,是不是必然有相同點?

總之,文明是普適的,民主有共同性,無產階級民主也不能憑空而來,要借鑒人類文明的一般成果,那就要學習民主的共同性。

三、民主的共同性(民主機製的內容)

簡單說,民主的共同性可以概括為:服從多數、保護少數、剛性程序、製衡力量。

(一)服從多數

這是一條最重要的原則。當歐洲人麵對一些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出現分歧,沒有解決辦法的時候,就進行全民公決(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中國人的分歧因曆史文化的原因很少公開表現,大多開會就能一致通過,尤其在極“左”年代,幾乎沒一件事不是“一致通過”的,改革開放後,才出現人民代表投反對票的事。

服從多數,不打折扣,有許多好處,至少可以擴大民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因為有了民主程序,很多陰謀詭計之類才找不到市場,軍事政變、宮廷政變等不合現代曆史要求的醜聞才會逐漸消失,社會動亂才會不斷減少。有人認為民主選舉花錢太多,民主有時議而不決,效率低下。確實如此,但總比因為政變而付出的犧牲要少些代價,邱吉爾就說過:“民主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東西,但找不到比民主更好的東西。”

還有人說,服從多數不能絕對化,萬一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呢?其實,這是一種有害的假設,一種可惡的空談,一種不合邏輯的思維方式。如何證明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即使少數人手裏有真理,一旦大家不同意,也隻能讓這真理暫時休息,隻要一個社會有服從多數的民主傳統,即使發生錯誤也易糾正。相反一旦缺乏或者根本就沒有建立起這樣的傳統,雖然少數人手裏曾有過真理,一旦他的真理過時了,或走偏了,進而少數人走入誤區,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這時糾正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