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從動態角度理解社會主義本質,不僅意味著把社會主義本質理解為一個過程,同時,還意味著把社會主義本質理解為三個基本方麵(即生產力、生產關係、最終目的)相互製約、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的動態過程,從具體的、活生生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出發來理解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過程。
(三)兩點方法論的啟示
1.堅持實踐第一,發揚共產黨的優良學風。
十五大報告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有個學風問題:究竟是從本本出發,還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就強調,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
鄧小平講社會主義本質,與過去傳統的講法大不一樣,其認識方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他從實踐第一的新視角,去歸納社會主義的本質,突破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理論。實踐決定認識,認識的辯證法是認識必須隨實踐發展。社會實踐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許多新情況,提出許多新問題,需要人們去解決。
正是由於實踐條件的變化和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促使鄧小平從新的生活實踐去考察社會主義本質,從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我們有些人不願意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反倒情願用過去書本裏的話剪裁豐富生動的生活實踐,把許多與書本不吻合的現象簡單地視為非社會主義,這種情況值得重視。從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去歸納社會主義本質,這並不困難,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比中找出相異點也不困難,而當社會主義已在人們麵前展現出其豐富的具體性時,從多姿多彩的現象中揭示出它的本質,這才是比較困難的。
堅持實踐第一,必然要求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起來。鄧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什麼叫解放思想?按鄧小平的說法,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對此,江澤民同誌充分肯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他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在黨的基本理論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製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錯誤和教條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段話對現階段的解放思想作了直接的要求,即要求我們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要與時俱進,“當時而立法,因事而製禮”;要求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要求我們改進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一句話,就是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達到新的實事求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解放思想是沒有盡頭的。堅持三個“解放出來”,我們的眼界就能更加開闊,思想路線就能更加端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就能取得更大成就。
2.堅持“統一論”,發揚鄧小平倡導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在理論檢驗中發展理論。
社會主義本質是一個動態過程,這一動態過程是三個方麵(即生產力、生產關係、最終目的)統一的動態過程,具體說來,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本質和特征的統一、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目標和途徑的統一、目的和手段的統一。
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係和內在規定性,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源。特征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是本質的要求與反映,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相對說來,本質具有穩定性和抽象性,特征具有可變性和直觀性,本質決定特征,特征體現本質。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這個社會事物最深層次的東西,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規定性,它貫徹在社會主義這個有機係統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麵,各個層次、各個方麵的外在表現就構成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其中處於社會結構的基礎層次和主要決定社會形態性質的基本特征就是本質特征,因為它是最集中、最直接地表現社會主義本質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在各個層次與方麵顯示出來的基本特征是一切社會主義國家所共同具有的,表現為社會主義的共性。這些共性在不同國情的社會主義國家,又表現為互相區別的不同特色,這屬於個性。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體地、曆史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本質及其基本特征。例如,生產資料公有製這一基本特征,就具體地通過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表現出來;按勞分配這一基本特征則通過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結構得到體現,等等。鄧小平是從揭示本質的嶄新視角來研究社會主義的。
本質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不管社會主義怎樣發展、具體和豐富多變,這種根據不會改變,但本質這一深層而抽象性的東西,又必須通過顯現於外的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去把握。而對特征的描述,我們隻能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圍繞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首要的理論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展開,我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有了正確的認識,鄧小平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基本特征,堅持社會主義正確方向和最終目標的同時,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出了“先富→共富”的戰略,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和途徑的統一。
3.1.2基本問題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基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黨製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依據。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
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裏所說的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曆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曆的特定曆史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了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為什麼說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呢?因為,從經濟基礎上看,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從政治上看,我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從意識形態上看,馬克思主義已經作為指導思想建立起來了。以上表明,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了。但是從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上看,它是不完善的,不夠格的,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鄧小平認為,至少要經曆一百年的時間(起點是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尚未建立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也不同於社會主義發達階段。
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和方向。社會主義是中國曆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曆史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今天的實踐也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當然,社會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它是隨著實際而與時俱進的。“堅持”也不等於“固守”,真正意義上的“堅持”一方麵是指堅持原有的理論,一方麵同時也包含著根據變化的實際而不斷發展原有的理論,是繼承和發展的統一,否則社會主義就無法前進。
第二,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脫離這個實際,這是我們製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依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層含義既相對區別,又緊密聯係,二者的有機統一,就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的規定性。隻講第一方麵的性質和方向,不講程度和水平,或者隻講程度和水平,不講性質和方向,都會使人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狀態,發生“左”的或右的錯誤,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挫折和損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的一係列新政策雖然在實踐上取得了明顯成效,然而在理論上卻同過去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發生了衝突,有些人懷疑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是否符合馬克思主義,另一些人則否定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的必要性。造成這些思想上、理論上困惑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於這些人割裂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層含義的內在關係,另一方麵是因為他們不能動態理解兩層含義的內在關係,把社會主義的性質理解為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教條,對初級階段的實際理解為狹隘的現實,因而不能理解二者的動態結合。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要求我們動態地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層含義的內在統一:一要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並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理解為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原則;二要在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和方向的同時,將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製定,都落腳於初級階段這個實際,用“三個有利於”來檢驗其是非得失,而不是用抽象的社會主義來評判現實;三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二者的動態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