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啊,誰讓這主和派的實力如此強大呢?民間輿論到底偏向那邊這誰也說不清楚,就看當地官府怎麼彙報了。但孝宗皇帝若真下定決定要乾綱獨斷,也完全不用顧忌到這一點。要知道當初漢武帝討伐匈奴那反對聲也不小,人家還不是照樣去做了?而且根據儒家謠傳,漢武謀的還是一己私利是去抓幾匹好馬回來臭顯擺,孝宗為的可是要收複故土拯救天下黎民於水火,這兩者之間能相提並論麼?
普通百姓的看法可以不用去理會,士人階層的意見卻讓孝宗皇帝和主戰派人士不敢置若罔聞。要說那些直來直去的愣頭青還好處理,畢竟大家都是讀書人聖人子弟,論起引經據典來的誰也不會比誰差。要想完全說服的對方可能性是不大,但至少能鬥個旗鼓相當。屆時隻要孝宗皇帝再稍微使點勁,他們差不多也就該閉嘴了。
收拾完這些被人推到前台隨時可以拋棄的傀儡,那真正的麻煩也才剛開始。史浩最裏從來都沒說過反對收複中原,人家撂挑子不幹也並非因為隆興北伐,而是覺得孝宗皇帝沒把他這個老師放在眼裏,做的事也違背了朝廷製度。再者說了,就人家史相公的那一係列做法也讓人實在挑不出什麼毛病。
朝廷想改弦更張了人家積極配合,努力為嶽飛父子鳴冤昭雪。皇帝要勵精圖治史相公也是舉雙手讚成,不但幫著出主意聯絡中原豪傑,還竭力推薦陸遊等有識之士。嘔心瀝血把事都做到這步了,還想要人家怎麼的?
強持奪理,指責史浩反對孝宗皇帝現在打過長江去?可人家那話也沒說錯啊,兵書尚有雲“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這兵弱將庸之時不該先退守江南避敵鋒芒,做點準備工作順便靜觀金國之變麼?至於這準備工作要做多久那可沒個準,反正孝宗皇帝啥時候打消那個冒險的念頭,史相公也就什麼時候宣布結束。
除了這些明槍暗箭,在最終決定出兵之前也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沒人敢忽略那位一心想過兩天安生日子的太上皇,沒有獲得這位的同意最好什麼都別做。否則別看人家現在不怎麼愛管閑事,但真要是哪天心情不好率領那些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來個撥亂反正廢了孝宗皇帝,那這玩笑可就開大了。
想讓太上皇點頭,一般的理由都不管用。北地百姓正遭受蹂躪隻能怪運氣不好選錯了出生地,跟太上皇可沒多大關係。對於那些倒在敵人屠刀下的百姓,太上皇會大發慈悲念兩句經文幫他們超生,祝他們下輩子來江南享福。而如果他們受不了壓迫選擇揭竿而起給完顏雍添堵,太上皇最多也就表示下精神上的支持,想讓這位同意派兵支援,那還是做夢比較實在!
太上皇為了坐穩皇位可以連自己的親人都可以置之不理,任由金國人把徽宗欽宗和那一大票皇親國戚擰回去當猴展覽,肯定也沒那心思去搭理老祖宗的陳年舊事。不就是刨自家祖墳,斷華夏根脈麼?完顏雍愛咋鬧就咋鬧,鐵鍬不夠用了大宋還能再給送點,隻要他現在別犯渾跑來打攪太上皇的清修就成!
當然了,如果洪適等人真要全力支持主戰派的話,那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解決掉這些麻煩。但是他們還有一個顧慮,而這個問題不但能決定主和派的傾向,更是孝宗皇帝能否壯著膽子下那個決心的關鍵。
後人評說南宋小朝廷空有複興之主卻無光複之臣,這話還真不是在瞎扯。孝宗皇帝的運氣的確不怎麼好,經過他那便宜老爹和秦檜十年的折騰,那些能征善戰之士早就被迫害殆盡,留給他的帥不過張浚這種誌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之徒。好不容易頂住各方壓力發動一場隆興戰役吧,結果這幾位肱骨之臣還被人家給一鍋端了!
而這南宋小朝廷的主戰派又十分特殊,說他們弱這並非是指權利或者人數上處於劣勢,畢竟朝堂之上成天嚷嚷北伐的愛國將領、文臣也不少,民間的愛國詩人、詞人更是扔塊磚頭就能砸中一大片。他們之所以很難形成氣候無法影響到國策的製定,那是因為他們除了會耍嘴皮子,就再沒其他能拿得出手的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