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科學技術進步及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生產要素和產品的流動性趨於加強,產業轉移也在國際間和區域間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和頻度發生。本章在分析區域極化、梯度理論的基礎上,主要闡述我國“兩型”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和“兩型”經濟區如何推進提升式承接產業轉移,探討“兩型”區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一節區域極化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弗朗索瓦·佩魯(1903~1987),法國經濟學家,教授。曾任教於法國裏昂大學、巴黎大學。在20世紀50年代最先提出極化理論。他認為經濟增長並不遵循均衡增長路徑,它發源於“推動型”單位。推動型單位作為一個經濟部門,超過平均水平強勁增長並通過與其他部門的緊密聯係產生影響。經濟學家繆爾達爾繆爾達爾(1898~1987),瑞典學派和新製度學派以及發展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74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發展極”理論的基礎上,把極化理論擴大到一個空間單位的發展中進行研究,提出了經濟因素變動會引起“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的產生。“極化效應”是指一個地區隻要它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超過了起飛階段,就會形成迅速增長的推動性產業,吸引和拉動其他經濟活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向心力,使周圍區域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區域。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擴散效應”是指位於經濟擴張中心的周圍地區通過產品、資本、技術等的流動,對其他地區的促進、帶動作用。
一、區域極化發展理論
區域極化發展理論是在同新古典學派區域均衡增長理論的爭論過程中形成的,作為新古典理論的對立麵而生,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在實踐應用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早期的極化理論:產業發展的極化
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最早針對古典經濟學家的均衡發展觀點,論證了現實世界中經濟要素的影響完全是在一種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的,並首次提出了“增長極”的概念。佩魯認為,由主導產業中的創新企業在某些大城市進行聚集而形成的產業之間的密切協作關係,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些企業通常是位於城市中心,具有生產、貿易、金融、信息、運輸、服務和決策等多種功能,就像大“磁極”,能夠對周圍地區的生產要素產生吸引作用,同時也能將自己的生產要素擴散到周圍地區,從而既促進自身經濟的增長,又推進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佩魯將這樣的“磁極”稱為增長極。
增長極聚集的企業大多具有創新作用,由此形成一定的空間勢力範圍,並對周圍地區產生支配作用,或者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對其他區域施加影響,迫使其發生相應的變化。佩魯將增長極定義為“動力產業”或具有推動作用的產業的聚集,也就是佩魯所說的增長極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或經濟空間中的“推進型單元”,是具有空間集聚特點的推動性產業的集合體且培育著企業家群體的產生,並發展壯大。
由此可見,增長極至少包括三層含義:(1)在經濟意義上的某一推進型產業或企業;(2)在地理意義上的空間單元,即指區位條件優越的地區,它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地區及相鄰企業的經濟發展;(3)在經濟意義與地理意義有機結合上的擁有推進型產業的城市。同時,該增長極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必須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其二,必須有規模經濟效益;其三,需要有適當的外部環境。
佩魯的這一“增長極”概念及其理論提出後,成了許多學科研究的熱門話題,從而使增長極理論得到很快的充實和發展。增長極理論的基本思想主要體現在:(1)經濟發展無論從空間尺度(區域),還是從非空間尺度(產業部門)來講,其發展都是非均衡的;(2)增長極通過自身的發展,尤其是它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的商品經濟活動帶動了整體經濟發展;(3)增長極並不一定導致地理集聚,因此在落後區域簡單移植推動型產業和企業並不能確保所在區域的經濟一定成功;(4)增長極理論僅僅提供了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條件和可能的發展思路,所以不能盲目地應用於實踐。更確切地說,增長極理論所包含的非均衡思想及其實現方式更應作為評判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或標準,而不應作為政策的依據。
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從抽象的經濟空間出發,闡釋了經濟要素之間的聯係,強調了推動型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體現了產業發展的極化理論。
2.布德維爾對增長極概念的轉化:地理空間意義的極化
佩魯的增長極概念存在一定缺陷,它僅僅把增長極中的“極”視為推動型產業部門計劃產生的結果,即產業增長極,而沒有集中考慮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空間極化過程,這一缺陷導致了“增長極”概念模糊不清,並且強化了這一理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而法國地理學家布德維爾的研究彌補了這一缺陷。
1957年,布德維爾和其他學者一起將“極”的引入區域和空間聯係的範圍中,認為“經濟空間是經濟變量在地理空間之中或之上的運用”。他認為,增長極的發展與城市體係的集聚是伴生的,“增長極即指在城市區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並在其影響範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就使增長極涵蓋了雙重意義:一是經濟空間中的推動型產業(產業增長極);二是區域地理空間上產生集聚的城鎮(空間增長中心)。
3.區域極化發展的運行機製研究: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
增長極與周圍區域的相互作用關係在“增長極”和“增長中心”概念提出後,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將極化理論擴大到一個空間單位的發展中進行研究,提出了區域的極化以及導致極化發展的機製。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的發展會產生兩種影響效果——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極化效應是指增長極主導產業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向心力,使周圍區域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區域,剝奪了周圍區域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擴大。繆爾達爾將這一過程稱為“回波效應"。
擴散效應是指核心地區的快速發展,通過產品、資本、技術等的流動,對其他地區的促進、帶動作用。赫希曼把這一過程稱為“涓滴效應”。
4.核心-邊緣理論核心-邊緣理論,是1966年由弗裏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學術著作《區域發展政策》正式提出。
核心-邊緣理論是解釋經濟空間結構演變模式的一種理論,是區域極化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較為係統、比較完整地提出“核心-邊緣”演變模式的是美國區域發展與區域規劃專家弗裏德曼(J.R.Friedmann,1966)。該理論基本上是以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來解釋核心區域與邊緣區域的演變機製,其區域空間結構和形態的變化是與經濟發展階段相聯係的。這一觀點明顯受到了赫希曼等人的思想影響,是他們學術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二、區域極化發展理論的評述與應用
上述有關區域極化發展的理論對區域不平衡發展的共性認識是正確的,他們認為區域發展的過程不是導致均衡,而是導致區域差異的強化。區域間存在著相互的經濟聯係,並突出表現為區域間的“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其中,“增長極”理論主張通過政府的作用來集中投資,加快若幹條件較好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周邊地區或其他產業發展。這一理論的實際操作性較強,但忽略了在注重培育區域或產業增長極的過程中,也可能加大區域增長極與周邊地區的貧富差距和產業增長極與其他產業的不配套,影響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的發展。繆爾達爾與赫希曼的理論動搖了市場機製能自動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的傳統觀念,並引起關於經濟發展“趨同”或“趨異”的大論戰。核心-邊緣模型主要強調區域發展的社會和政治形勢,顯而易見,他們超越了純經濟的考察方式。梯度推移理論主要是總結客觀存在的現象與趨勢,並沒有特殊的政策傾向,隻指明了產業與技術空間轉移與傳播的基本規律以及產業和技術轉移對不同類型地區的影響與作用,並未提出重視何類地區的行動方案。
增長極的極化作用和擴散作用是同時並存的相互過程。極化作用使區域經濟向核心移動,工業、商業、金融等幾乎所有的經濟主要部門,以及科技、高等教育、文化體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都會集中到一定的極化中心,導致人口、資金、物資向核心聚集,從而造成周圍地區經濟處於停滯、衰退,甚至萎縮。極化作用將擴大極化中心與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擴散作用是一種離心力的作用,會使核心地區的信息、資金、產品、人口向周圍地區轉移,影響和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縮小中心極化地區與外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擴散作用將使經濟在地區間均衡地發展。
這一理論研究結果說明了擴散效應和回流效應的強弱關係及滲透效應和極化效應的影響力大小,因此應根據國家和地區發展階段的不同,提供與其配合的發展策略。所以極化理論建議在國家、地區經濟發展之初,應該選擇一些基礎較好的區域優先發展,將公共投資適當地集中於此,並通過貿易、關稅等政策來保護該地區產業的穩定成長;等到國家、地區發展逐漸成熟,政府應積極鼓勵區域間的互動,並將公共投資轉向落後區域,以促使區域差距的縮小,實現國家經濟的全麵起飛。
區域極化發展理論對於區域發展戰略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根據區域極化發展理論,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隻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均衡是通過兩種效應實現的,即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這兩種效應是同時並存的複合過程。極化效應使區域經濟向核心移動,導致人口、資金、物資等向核心聚集,以致極化中心與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擴大。擴散效應則使核心地區的資金、產品、人口等向周圍地區轉移,影響和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縮小中心極化地區與外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擴散作用將使經濟在地區間均衡發展。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在區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作用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在區域開發與規劃實踐中,一些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本區域的區域極化情況來完成某些政策的製定,達到發展區域經濟的目的。根據區域發展階段的不同,采取相應的區域發展戰略。在區域經濟發展初期,實施極化發展戰略,將有限的資源用於發展那些有優勢的區域,在這個區域建立增長中心或增長極,以促進這些區域的飛速發展;增長中心或增長極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采取措施促進經濟向外圍地區或其他不發達地區擴散,逐漸縮小極化效應引起的區域差異,最終推動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第二節區域梯度理論
20世紀60~70年代,在赫希曼、威廉姆森威廉姆森(Williamson,1932.9.27—),“新製度經濟學”的命名者。曾任美國政治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不平衡發展理論和美國哈佛大學費農等人的工業生產生命循環階段論發展基礎上,區域經濟學家克魯默、海特等人創立了區域發展梯度理論。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引入不平衡發展理論的思想,進而沿用梯度理論指導整體經濟的區域劃分及區域經濟各自的發展方向。進入21世紀後,梯度推移理論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廣義梯度推移理論和輻射理論共同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設想並不斷完善,本節希望通過對梯度理論及輻射理論的分類介紹及相互比較,探索未來區域經濟理論發展的潛在方向。
一、梯度理論概述。摘自李國平、趙永超《梯度理論綜述》。
1.廣義梯度概念及內涵
“梯度”一詞的本來含義是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現有規律的遞增或遞減的現象,也就是說,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間內不均勻分布狀況的一個概念。如果把梯度定義為某種事物的量與一定距離的比率,則根據事物性質的不同,梯度的外延極其廣泛。
在區域經濟學中,所謂梯度一般隻需考慮某一方向上的情形,現實人類社會由多種複雜狀態的梯度分布構成,而世界萬物的發展演變也是各種梯度之間綜合使用、梯度分布不斷產生和消失的過程,梯度分布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麵的內容:
一是指自然界中物質、能量等客觀事物的梯度分布。在自然界中,梯度無處不在——高山大海、礦物資源、風暴雨雪、飛流瀑布。無論是古老祖先所說的宇宙初開,混混沌沌,後來清氣上浮為天,濁氣下沉為地,還是現代科學所確立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其基本的底蘊都是梯度的產生並且逐漸多樣化。經濟行為主體正是在自然界諸多要素梯度分布的基礎上,從事著必要的經濟活動——引水灌溉、開礦冶金、築壩發電等。區域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將稀缺資源在區域空間上進行優化配置。就自然資源梯度分布及其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行研究,應是梯度理論研究課題中應有的含義。
二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的梯度分布。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也就有了不同於直觀的自然梯度現象的另一種梯度分布,即人類文明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梯度分布。德國區域科學家采用多元分析法,按多項發展指標來區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梯度。為了把高梯級地區與中梯級、低梯級地區區別開來,采用高技術密集型產業部門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獲得高等學位的人員在職工中所占比重、近十年獲得專利項目在全國所占比重、區域失業率、區域中貧困線以下的戶數所占比重、初級部門產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人均住宅麵積等指標,然後用多元回歸法求出對應各項指數的權數,把每個區域各項指數的加權數相加起來,求得區域的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區域間綜合發展水平的差異,便形成各種梯度。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梯度現象是梯度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
三是指生態環境優劣程度的梯度分布。生態環境優劣對經濟活動會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害的梯度推移,譬如環境汙染、瘟疫傳播和土地沙漠化等,既對低梯級地區也對高梯級地區產生負麵影響。這類梯度的產生,有些是自然使然,有些則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副產品。自然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將對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構成最根本的威脅。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被人類利用的最終結果之一,就是其已有梯度的減緩乃至消失。生態環境水平分布梯度的合理化乃至優化,應該越來越予以重視。
三種梯度分布既互相區別,又互相聯係。物質和能量的梯度分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與前提。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在各區域間的梯度分布,是人類在此基礎與條件下自主活動的人文結果,同時也改變著其進一步活動所依存的客觀條件。生態環境狀況的梯度分布是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結果。三種意義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地區可能存在很大差異。一個資源富集地區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經濟社會發達地區,一個經濟發達地區不一定是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而一個地區的發展需尋求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這樣的地區才可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高梯度地區。
在經濟生活中,兩地間交往的難易程度,並不主要地決定於空間距離的遠近,而往往決定於交通、通信條件的便利與否。以經濟距離來代替空間距離,更符合空間經濟活動的特征。空間距離是無法改變的現實,但經濟距離卻可因人類的努力而縮短。要提高中心城市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強度,要減少高梯級地區向低梯級地區進行梯度推移的阻力。發展交通、通信事業,使地區間的經濟距離縮短,就成了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