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棘球蚴病(1 / 3)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名包蟲病(hydatidosis),是一種古老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分布於亞洲、非洲、南美洲、中東及中歐畜牧業地區。我國23個省和自治區有棘球蚴病的報道,但以西部牧區為高發地區。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人棘球蚴病的感染率為3.1%~31.5%,而在西部某些牧區的人群發病率可高達5%~10%。

棘球蚴病是棘球絛蟲的幼蟲(中絛期)寄生於人體和動物所致。目前公認有致病性的棘球絛蟲有細粒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多房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少節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oligarthrus,E.o)和伏氏棘球絛蟲(Echinococcus vogeli,E.v),其形態、分布和宿主略有不同。我國有兩種,以細粒棘球蚴感染最多,多房棘球蚴感染較少。

一、 細粒棘球蚴病

【病原學】

細粒棘球絛蟲為棘球屬。成蟲體長2~7 mm,由頭節、成節和孕節組成。孕節約含蟲卵500個。

蟲卵在外界對低溫、幹燥、化學藥物的抵抗力強,75%的酒精不能殺滅,在2℃的水中可以存活兩年半以上。幼蟲(即棘球蚴)直徑幾毫米至數十厘米不等,為單房性囊,由囊壁和內容物(生發囊、原頭蚴、子囊、孫囊和囊液)組成。囊壁外有宿主的纖維組織包繞。囊壁分兩層,外層為角皮層,內層為生發層。生發層向囊內長出許多原頭蚴(或稱原頭節)。

細粒棘球絛蟲需要兩個哺乳動物宿主才能完成生活史。細粒棘球絛蟲成蟲寄生在犬的小腸上段,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孕節活動能力很強,可沿草地或植物莖爬行,汙染牧場、土壤及水源等。中間宿主進食蟲卵或孕節後,六鉤蚴在其腸內孵出,鑽入腸壁,經血循環至肝、肺等髒器,數月後發育成棘球蚴。隨棘球蚴囊的發育增大,囊內原頭蚴數量增至數千至數百萬個。原頭蚴在中間宿主體內播散可形成新的棘球蚴。在終宿主體內可發育為成蟲。犬為終末宿主,羊、牛、馬、駱駝和人是中間宿主。

【流行病學】

該病呈世界性分布,但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多見。我國則以新疆、青海、西藏、寧夏、甘肅、內蒙古、四川等地多見,故為地方性寄生蟲病。

1.傳染源攜帶細粒棘球絛蟲的犬是主要傳染源,也是終末宿主。

2.傳播途徑主要是人與犬密切接觸,蟲卵汙染手經口感染,此外,犬糞中蟲卵汙染食物、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飲同一水源,也可招致感染。

3.易感人群以青壯年農牧民多見,大多在兒童期感染至青壯年發病。

【發病機製與病理解剖】

當人攝入蟲卵或孕節後,經胃液和膽汁作用脫殼為六鉤蚴,並在十二指腸孵出,鑽入腸壁微小血管經門靜脈循環至肝、肺和全身其他髒器寄生並發育成棘球蚴。其中約75%的幼蟲寄生於肝髒,尤其是右半肝內,少數可隨血循環散布到肺(約20%),通過肺循環進入體循環播撒至全身(腹腔、脾、腦、腎、眼眶、肌肉等),多髒器發生占8%~10%。棘球蚴在肝內寄生發育成小囊,初時不含頭節,隨著小囊不斷增大,其周圍由中間宿主組織形成一個纖維性包膜即外囊,而囊腫本身的壁即為內囊。內囊可產生生發囊、頭節、子囊,子囊又可產生子囊。六鉤蚴在體內經3~5個月發育成1~3 cm的棘球蚴(包蟲)。棘球蚴對機體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麵:① 包蟲囊的占位性生長,壓迫和破壞鄰近組織,其嚴重程度取決於棘球蚴的體積、數量、寄生時間和部位等;② 包蟲囊破裂後,囊液內所含的異種蛋白致機體過敏反應,甚至過敏性休克致死;③ 包蟲囊生長發育過程中攝取宿主營養,影響機體健康。

【臨床表現】

潛伏期長達5~30年,病程呈漸進性發展。因寄生部位不同,表現各異。

1.局部體征初期症狀不明顯,偶然發現上腹部包塊始引起注意。上腹部脹滿感,肝大,可部分突出於肝表麵。肝右葉巨大包蟲久經壓迫可致肝組織萎縮,左葉代償性增大、肥厚,向下推移。兒童的巨大肝包蟲,可將右季肋部抬高隆起,甚至全腹膨隆。肝包蟲觸診典型體征為邊緣整齊、界限清楚、表麵光滑、隨呼吸上下移動的包塊,在無合並症時壓痛不明顯。位置表淺的包囊觸之硬韌,壓之有彈性,叩之有震顫感,即包蟲囊震顫征。若囊腔鈣化,則可觸及質地堅硬的實質性包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