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又稱為囊蟲病,是豬帶絛蟲的幼蟲(即囊尾蚴,cysticerci)寄生於人體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可以作為豬帶絛蟲的終末宿主患絛蟲病,也可作為中間宿主而患囊尾蚴病。人因吞食豬帶絛蟲卵而被感染,囊尾蚴可侵入人體皮下組織、肌肉、眼及中樞神經係統,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其中以腦囊尾蚴病最為嚴重。囊尾蚴病對人體的危害較絛蟲病大,是我國最重要的寄生蟲病之一。
【病原學】
人是豬帶絛蟲的唯一終末宿主,同時又是其中間宿主;豬和野豬是主要的中間宿主。豬帶絛蟲卵經口感染後,在小腸內消化液的作用下,胚膜破裂,六鉤蚴逸出,鑽入腸壁,經血液循環或淋巴係統到達全身各處,3周後在組織內長出頭節,9~10周後發育成為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囊尾蚴為白色半透明、卵圓形的囊狀體,囊內充滿透明的囊液。囊壁分為兩層,外為皮層,內為間質層,間質層一側為內凹呈白色點狀的頭節。頭節上有4個吸盤和20個小鉤。囊尾蚴可寄生在人體多種組織器官中,常見部位為腦、皮下組織、肌肉和眼,心髒、脊髓、肝髒、腹膜等也可累及。因寄生部位不同而大小和形態各異,位於疏鬆結締組織與腦實質中多呈直徑5~10 mm的圓形或卵圓形,在皮下及肌肉中則為1~6 mm的橢圓形,在腦室底部可長達2~3 cm,可有分支或葡萄樣突起,稱為葡萄狀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寄生於人體的囊尾蚴可存活3~10年,甚至20年以上,蟲體死後發生纖維化和鈣化。
【流行病學】
1.傳染源豬帶絛蟲病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患囊尾蚴病的豬肉被稱為“米豬肉”,進食後即患豬帶絛蟲病,患者糞便中的蟲卵對其自身和周圍人群均具有傳染性。
2.傳播途徑豬帶絛蟲卵經口感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方式有異體感染和自身感染兩種途徑:
(1) 異體感染因進食被豬帶絛蟲卵汙染的蔬菜、瓜果、飲用水和食物等而被感染。
(2) 自身感染因手指被自身糞便中的蟲卵汙染而經口感染;豬帶絛蟲病患者因嘔吐引起胃腸道逆蠕動,使蟲卵或妊娠節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腸而感染。後者往往感染較重,囊尾蚴可遍布全身。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患者以青壯年為主,男女比為(2~5)∶1,以農民居多,近年來兒童和城市居民患病率有增加趨勢。
4.流行特征該病呈世界性分布,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均有流行。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等地發病率較高。農村發病率高於城市,以散發病例居多。含囊尾蚴的“米豬肉”製品流入非流行區時可導致居民感染豬帶絛蟲病,繼而形成新的流行區。
【發病機製】
豬帶絛蟲卵經口進入胃、十二指腸,在消化液和膽汁的作用下,六鉤蚴破囊孵出,鑽入腸黏膜,經血液循環或淋巴係統到達全身各組織器官,寄生部位很廣,好發部位主要是皮下組織、肌肉、腦和眼,其次為心、舌、口腔,以及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宮、神經鞘、骨等。六鉤蚴侵入組織後引起局部炎症反應,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之後淋巴細胞大量聚集,炎性細胞外層出現成纖維細胞和結締組織增生。隨著感染時間的延長,蟲體周圍的嗜酸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出現壞死。幼蟲被來自宿主的致密纖維包膜包繞,形成結節。病變危害程度因囊尾蚴的數量、死活、寄生部位及局部組織反應不同而異,以腦囊尾蚴病最為嚴重。
【病理解剖】
腦組織是囊尾蚴寄生的常見部位,病灶多位於在大腦皮質灰質、白質交界處,致占位性病變和顱內壓升高,以額、顳、頂、枕葉病灶最為多見,常引起癲癇發作。囊尾蚴由脈絡叢進入腦室及蛛網膜下腔可引起腦室擴大、腦積水及蛛網膜炎,嚴重者可出現腦疝。顱底的葡萄狀囊尾蚴易破裂引起腦膜炎、腦膜粘連,可阻塞腦底池導致腦積水。彌漫性腦囊尾蚴病患者,可產生廣泛腦組織破壞與炎症病變,導致顱內壓增高及器質性精神病和癡呆。寄生於皮下組織和肌肉的囊尾蚴形成皮下結節;寄生於眼部的囊尾蚴常在視網膜、玻璃體、眼肌、眼結膜下等處引起相應部位的病變。囊尾蚴囊液內含異體蛋白,蟲體溶解後釋放入組織可產生明顯的炎症反應。囊尾蚴死亡後常有鈣鹽沉積,形成鈣化灶。
【臨床表現】
潛伏期約為12周至數年。臨床表現因囊尾蚴寄生部位、數量及人體組織局部反應而不同。大多數感染者無明顯症狀。臨床上常根據寄生部分不同,分為腦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及皮下組織和肌肉囊尾蚴病。
(一) 腦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患者總數的60%~90%,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以癲癇發作最為多見,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可分為以下5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