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苦及空,

因緣生法無有我。

眾生顛倒興邪執,

故佛說法度迷情。

大乘無上境行果,

菩提大悲為因緣。

生死涅槃俱不住,

故名無盡功德者。

諸位法師,各位檀講師:

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了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速速地從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共同來學習《大乘經莊嚴論》。

發菩提心而聞法

首先,要能夠導正我們聞法的動機,要用菩提心來攝持。《大乘經莊嚴論》是中級班的課程之一。六月份我們在方廣寺學過《八識規矩頌》,今天又來學《大乘經莊嚴論》。

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三個層次的追求:一個是填飽肚皮的物質追求,一個是關於社會的責任追求,一個是關於心靈的自由追求。我們是為了心靈自由、生命解脫而來學習《大乘經莊嚴論》。

我們要能夠活在當下,發菩提心。活在當下其實並不容易,我們往往都會處在一種身心分離的狀態之下。唐朝時候李白有一首詩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可見從古到今,眾生往往都是活在一個身心分離的狀態之下。

我們的心總是活在過去或者未來。過去的事情令我後悔,未來的事情令我擔憂,但是我的身卻活在現在、當下。外地令我向往,所以我們老是說要去哪裏旅遊;舊地令我回憶,但是我的身體也隻是活在此地。

事實上眾生的一切煩惱,都來源於時間和空間的錯覺。我們怎樣從這種錯覺之中解脫出來,能夠身心融合,就能夠活在當下;進一步天人合一,乃至於佛法所說的破掉我和我所的對立,能夠證得無二的空性。

我們所學的《大乘經莊嚴論》,每一位都應該有兩種資料:一個是《大乘經莊嚴論寶鬘疏》;再一個是唐朝的譯本,也就是文化辦印的譯本。這兩種需要對照來學習,令大家容易領會。

釋論名:本論是一切大乘經典的莊嚴

我們要知道,《大乘經莊嚴論》是一切大乘經典的莊嚴。這部論是彌勒菩薩所造的,解說菩薩廣大行的瑜珈行派的論典,藏文和梵文的原論都是二十一品。唐朝時候,有一位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法師,他的名字很長,譯為中文是八個字。他是戒賢論師的弟子,在玄奘法師沒有西行求法之前,唐初武德年間來到中國弘法,把這部論翻譯為二十四品。估計我們要分三次或者四次,用兩年的時間可以學圓滿。

見與行

這部論的重要性是什麼?我們成佛的一切方法都在其中。知識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認識性的知識,一類就是程序性的知識。

認識性的知識,就是指我們“知道是什麼”。比方說我們知道“成佛的境界是什麼”、知道“無我”和“空性”是什麼,在佛法之中這個稱之為見。見地與行持,要明白這個“見”,就是指告訴我們,“知道是什麼”,這是指見。

我們為什麼會迷惑顛倒?為什麼會流轉生死?為什麼會身心分離,被種種所束縛?根本原因是我們活在一個錯覺的世界裏麵,我們的見地不正確。你看從小乘來說,初果是什麼?斷見惑;從大乘來說,初地也是斷見惑。所以,我們首先見地要正確。我們要知道無我和空性是什麼。

印度佛法有深見派和廣行派。相對來說,深見派是以開示我們樹立正確的見地為主的,知道成佛的境界是什麼。用世間的話來比方,我們覺得珍珠奶茶很好喝,知道珍珠奶茶的原料是什麼,這是認識性的知識。

還有一類是“行”,就是程序性的知識。“見行更互為助伴,智者不狂戒不癡。”見和行都很重要!見,好像眼睛一樣;行,好像腳一樣。我們眼睛要明亮,看到目標,看到成佛的目的地,我們才能夠不走彎路;我們腳要有力,才能走到目的地。所以說見和行都是同等重要的。

行是知道怎麼做。我知道怎樣來衝泡比較好喝的珍珠奶茶,我知道怎樣才能證得無我空性,我知道佛陀是怎樣成佛的。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見是指正確的理解、認識,行就是達成正見現觀的實踐方法。用四諦來說,見是屬於滅諦,行是屬於道諦。

學習《大乘經莊嚴論》,就能夠使我們了知“成了佛以後的境界是什麼,而佛陀又是如何成佛的。”簡單地用一句話來說,我們要知道《大乘經莊嚴論》就是一本成佛訓練手冊。如果諸位不想成佛,不希望解脫,那當然這部論對你來說不重要;但是如果你真正想超出輪回、圓滿成佛,可以說此論是至關重要!

我們中級班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廣行派的彌勒五論和深見派的龍樹六論,可以說這十一部論典能夠通達的話,那我們對於全體的佛法,不單單是樹立了正確的圓滿的見地,而且也知道怎麼去做,怎麼開悟,怎麼成佛。

論名的安立

這部論名字的安立,唐譯本是《大乘莊嚴經論》。在《成唯識論述記》第四卷上有一個批評,認為這位譯者對本論的名字翻譯不準確,上麵說:“應言‘莊嚴大乘經論’,能莊嚴大乘經故,先雲‘大乘莊嚴經論’者非也,無有‘大乘莊嚴經’故。”

意思是說,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翻譯的這部論的名字不太準確,他譯為《大乘莊嚴經論》,往往就給人誤解,認為此論隻是解釋一本經,叫做《大乘莊嚴經》,但是並沒有這樣一部經,而事實上是“莊嚴一切大乘經”,所以應該是名為《莊嚴大乘經論》。藏傳的《寶鬘疏》就翻譯得比較好,是譯為《大乘經莊嚴論》——大乘經的莊嚴。

作者、闡釋者和漢譯者

作者

先來解釋一下作者、闡釋者和漢譯者。

作者有兩種說法。《寶鬘疏》上看到的是彌勒菩薩造,唐譯本上看到的是無著菩薩造,但是這並沒有矛盾。我們都知道那則公案: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後900年,有無著論師出現於世。他在閱讀廣博浩瀚的大乘經典的時候,深感茫然,理不出頭緒來,所以,他就向未來佛彌勒佛祈請,希望得到彌勒怙主的親自教導,而能夠掌握大乘佛法的整體意義和修證方法。

無著論師經過十二年殷切的祈求,他失望了,因為沒有見到彌勒菩薩,他出關了。那麼,彌勒菩薩為了度化他,就變化為一條狗。他看到這條狗身上又生瘡,瘡裏麵又有蟲,又流膿血,真正地生起大悲心來。既要幫這條狗,又要不傷蟲,所以他就不能用手去擠那個膿,他就跪下去,用舌頭來舔掉那個膿。結果發現那條狗不見了,彌勒菩薩在他麵前。終於得到彌勒菩薩怙主的加持。

那麼,他就請求彌勒菩薩開示,彌勒菩薩就說:“你抓住我的衣角好了。”一刹那間他就去到了兜率內院。彌勒菩薩主要地為他說了五論,藏傳之中歸納起來,就是二辨、二莊嚴和《寶性論》。二辨就是《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二莊嚴就是《大乘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還有一個《寶性論》。這是藏傳的說法。

漢傳之中有不同的說法。漢傳的彌勒五論有兩部與藏傳是相同的,就是《辨中邊論》和《大乘經莊嚴論》;但是另外幾部是不同的,就是《瑜珈師地論》、《分別瑜珈論》和《金剛般若論》。這是漢傳的彌勒五論。

《大乘經莊嚴論》是闡明成佛過程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後來的人,如果能夠按圖索驥,也能夠順利地證得佛果位;否則就會誤入他途,必然徒勞無功。所以你不要認為說,迷迷糊糊的,你不學經論,天天打坐、天天念佛,你就成佛了。不是這樣的!你一定要能夠了解,成佛過程之中所有的路途、所有的關要、所有的誤區。

用一個比方來說明:釋迦牟尼佛就好像是第一位登上喜瑪拉雅山最高峰的人。他站在最高峰上現觀,直接看盡山山相連的喜瑪拉雅山,那麼他站在珠穆朗瑪峰上麵,對整個山脈都能夠一覽無餘,以他親證的經曆留下了第一手的記錄,為後來的登山者提供了寶貴的、必備的、完整的資料。

同樣的,無著論師也是為了使後世的修行者,在登上般若大雪山的時候不至於迷路,而能夠順利地走上成佛之道,就去求彌勒菩薩,這位第二個將要登上頂峰的登山向導,來給我們帶路,這是最權威的。釋迦牟尼佛是第一個;那麼彌勒菩薩差不多也登上頂峰了,他是第二個。

所以候補佛彌勒菩薩,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言教之中、所留下的記載之中,分析出攀登頂峰所需要的設備、補給,找出登山的路徑,繪製出正確的登山地圖,以及讓我們能夠預先了解,在登山過程之中可能將要遇到的種種的危險和障礙,以及應變的方法,從而寫下了完整的成佛訓練手冊。所以說《大乘經莊嚴論》和《現觀莊嚴論》,就是完整的成佛訓練手冊。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造此論的作者也可以說是彌勒菩薩,因為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也可以說是無著菩薩,因為是無著菩薩所記錄下來、所弘揚的。但是此地我們仍然采用本論是屬於彌勒菩薩造。

並且來說,彌勒菩薩所造的這五論之中,《大乘經莊嚴論》特別殊勝,為什麼?因為她不單單是建立成佛之道的理論體係,而且有非常甚深的、非常微細的實踐方法,這相對於我們來說是更為重要,我們要真正地實踐證得。

那麼,龍樹菩薩的六論之中,《中觀寶鬘論》也是很殊勝的,她也是將見與行結合起來。龍樹菩薩其他的論典側重於講見,但是《寶鬘論》,因為她是為了教化一個國王而造的,所以見和行都融合起來了。

闡釋者

闡釋者根據《成唯識論了義燈》第一卷、和《成唯識論述記》第四卷、以及《解深密經疏》第四卷和《法華經玄讚要集》卷五,都說本頌是彌勒菩薩所造的,釋論是世親論師所作的。所以這個冊子基本上隻打印了唐譯之中的本頌。釋論是世親菩薩所造的,由唐朝時候的波羅頗迦羅蜜多羅翻譯為漢文,十三卷二十四品;在漢文之中,還有一位慧淨法師所作的《論疏》十卷。

藏傳佛教之中會比較注重於安慧論師的注,我們學習《八識規矩頌》的時候已經講過。漢傳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弘揚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是地論師的時候,第二個時期是攝論師,第三個時期是玄奘法師歸國以後所弘揚的唯識宗。

藏傳佛教與漢傳的佛教有所不同。玄奘法師所弘揚的,是以護法論師的見地為主的,稱為實相唯識派;藏地以安慧論師的見地為主,是虛相唯識派。所以,我們要把這兩種結合起來學習,也是這個緣故,能夠讓大家知道,見地上麵怎樣辨析,才能夠更清楚更準確。

並且在藏傳佛教之中,各個宗派都有不間斷的“教”和“修”的傳承。解釋這部論,教有傳承;如何修證,證法也有傳承。《俱舍論》上說:“佛正法有二,教證以為體”。不間斷的教修傳承非常重要!比如說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是比較權威的、薩迦派的大德,無著賢所造的《寶鬘疏》,無著賢論師,藏文稱之為土美仁波切。土美仁波切我們很熟悉的是,他所教導的修菩提心的方法——《佛子行三十七頌》。

這次的學習,我們還會要引用到薩迦派的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讚,依據《大乘經莊嚴論》七大綱領,所造的《能仁密意極明論》。薩迦派一祖到四祖都是非常有成就的大德,四祖貢嘎堅讚,被尊稱為薩迦班智達,他的侄兒就是五祖八思巴。

八思巴全名是八思巴?洛哲堅讚,洛哲堅讚就是聖者慧幢。也依據《大乘經莊嚴論》實證的次第來修學,七歲時就能夠背頌經典數十萬言,當時大家都稱他為聖童,並且他依《大乘經莊嚴論》來實修,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境界。在他十七歲的時候,也就是1251年,這年夏天被元世祖忽必烈迎請到六盤山,尊他為上師。過了兩年,1253年,忽必烈對於另外一個教派,噶舉派——噶瑪噶舉,黑帽派的第二世噶瑪拔希大寶法王,十分地崇敬,就打算皈依噶瑪噶舉派。

忽必烈有位王妃叫做察如,她對八思巴非常有信心,她就對上師說:“上師,如果你不顯示使眾人信服的神通,皇帝可能會信從他人。”八思巴就對忽必烈說,他打算跟噶瑪拔希來比賽,看看大家修證的境界。噶瑪拔希就示現了很多的神通,比方說,在空中跏趺坐,穿岩而過等等。

等他全部演示完以後,八思巴就說:“你那些神通我都有,我就不用顯示了,我隻顯示一個屍解法。”於是就叫一個武士拿一把寶劍過來,對武士說:“你把我的身體剁為五段。”身體被剁為五段之後,馬上又複原起來了。

忽必烈那個時代的蒙古人,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跟他講理論,未必能夠聽得進去的,他就隻看這些修行的境界,所以忽必烈就很崇敬八思巴,拜他為帝師,38歲的忽必烈拜19歲的八思巴為帝師。

他們這個教派之中所傳承的一部論典,就是《大乘經莊嚴論》。我們所采用的《寶鬘疏》的作者土美仁波切,也是屬於薩迦派的。並且藏傳佛教的各個宗派之中,都有依據彌勒菩薩所造的二莊嚴,來建立本宗派的修行道次第,比方說,最著名的,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就依據《大乘經莊嚴論》和《現觀莊嚴論》,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為根本,而造了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

此理論體係,事實上都是依據《現觀莊嚴論》的八事七十義來建立的,而實修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大乘經莊嚴論》。可見我們現在所學的論典的殊勝。噶舉派的密勒日巴尊者的弟子岡波巴,也有依據《大乘經莊嚴論》造《解脫莊嚴寶論》;薩迦派的四祖貢噶堅讚,亦依據此論而造《能仁密意極明論》,顯示薩迦派本宗的道次第和見、修、行、果。

漢譯者

譯為漢文,我們現在所采用的這個唐譯本,按照支那內學院的呂澂的考證,這位譯者波羅頗迦羅蜜多羅,是印度的高僧戒賢法師的弟子,他在玄奘法師還沒有去印度的唐初的武德年間,就來唐朝傳授那爛陀寺的學說。呂澂在1961年的時候,曾經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邀請,專門講學過《印度佛教源流略講》,上麵就有這麼一個考證。

現在學的《寶鬘疏》的譯者是當代的人,寶僧法師。我們要學習本論,對於彌勒五論要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彌勒菩薩是候補佛,在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中都會出現彌勒菩薩。

略說彌勒五論

比方說,《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所參訪的善知識中,就有彌勒菩薩——彌勒彈指,樓閣頓開,最後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還有《大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寶積經》,這些經典之中都有彌勒菩薩與會;

唯識宗的重要典籍《解深密經》中,《分別瑜伽品》,整品都是釋迦牟尼佛為彌勒菩薩開示大乘瑜伽止觀法門,其實瑜伽用梵音是念“喲噶”,應該會比較準確相應。《瑜伽師地論》開示止觀的實修方法;

另外《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都是介紹彌勒菩薩,過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將要下生成佛,龍華三會,廣度眾生。

在印度佛教史和中國佛教史之中,都有不少的高僧親近彌勒菩薩的記載,他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之中,一旦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前往兜率天請教彌勒菩薩。

《大唐西域記》上也有很多這些相關的記載。

比方說,阿難陀的弟子末田地,就曾經上升兜率內院禮拜彌勒菩薩,回來以後造了彌勒菩薩的像;中國東晉的道安法師,也曾經上升兜率內院請教彌勒菩薩;太虛法師也生兜率天;虛雲老和尚在雲門寺被批鬥的時候,也曾經入定上升兜率內院去避難,也就是他的肉身雖然在人間,神識卻升到兜率內院。

根據岐山仁瑞寺,親近過虛雲老和尚的一些長老大德的回憶,他們親耳聽到虛雲老和尚說,虛老在兜率內院有看到過太虛法師,看到過岐山仁瑞寺的恒誌老和尚,還有邵陽點石庵的增美法師等等,這些都是求生兜率內院,將來跟隨彌勒佛下生,來協助彌勒佛度眾生的大德。

現觀莊嚴論

彌勒五論,我們在此地是按照藏傳的說法——二辨、二莊嚴和究竟一乘《寶性論》,這五論來學習。《現觀莊嚴論》中,現觀其實就是親證,透過修行,能夠使我們能觀的智慧,和所觀的真實的性境完全契合,這樣稱為現觀。事實上《現觀莊嚴論》是解釋《般若二萬五千頌》裏麵所隱含的修行道次第的。

般若是諸佛之母,般若是出生佛、菩薩、緣覺和聲聞,四種聖人的智慧母親。依據發心的不同,當然成的果位不同。

同樣的,如果我們是依據發菩提心的大乘種性來修般若,成就的是佛果位;我們隻是為了求自了,依聲聞種性來修般若,成就的是聲聞果位。所以說般若是四種聖人之母。那麼,種性,也就是說,我們屬於大乘種性、菩薩種性還是屬於聲聞種性,這些是決定我們取得哪種證量的父親,所以本論之中有一個“種性品”。

但是一般的說法,是說小乘隻證得人無我,沒有成就法無我。但是學到本論的後麵,我們會知道,如果根據中觀的應成派的見地,大小乘都要能夠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我們在後麵再來辨析。

般若經的顯義是空性見,隱義就是修行的道次第。顯義被龍樹菩薩依據文殊菩薩的教誨,發揚成為深觀見,稱之為“深見派”;般若經的隱義,也就是修行道次第,由無著菩薩依據彌勒菩薩的教誨,而發展成為廣大行,就是“瑜伽行派”,或者稱為“廣行派”。

《現觀莊嚴論》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我們從入道的初學者,一直到證得一切種智的佛果為止,詳細宣說修行中的現觀道次第,是我們要解脫成佛的修行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學的重要論典,所以曆來都獲得了印藏佛教學者的極度重視。

印度的大德對於《現觀莊嚴論》的注釋,被翻譯為藏文的就有二十一部,其中依據經文來逐步闡釋的有十二部,隻是講她的核心綱要的有九部。那麼,在藏傳之中就更多了,據統計各個教派一起有超過一千種的解釋。

《現觀莊嚴論》分為八品。也就是一切種智品第一、道種智品第二、一切智品第三,這三品稱為三法智。一般的人有一個誤解,有一些佛教辭典的解釋也是錯誤的。說: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陀的智慧,此種解說,我們在學《隨念三寶經》已經辨析過,那種解釋是有錯誤的,不圓滿的。為什麼?

因為菩薩不單單是有道種智,還有一切智;佛陀不單單是有一切種智,還具足道種智和一切智,所以說三法智在佛陀都圓滿具足,如果你隻是說一切種智就是佛陀的智慧,這樣說是不圓滿的。

圓加行品第四、頂加行品第五、漸次加行品第六、刹那加行品第七,這四品是講四加行的,是講四種現觀的。前麵的三法智是講境,修行的對境,我們要成就三法智;後麵的由圓加行品第四,一直到刹那加行品第七,這四品是講行。

最後的法身品第八,是講果。

我們用境、行、果三個字就可以概括《現觀莊嚴論》的實修方法,是按照境、行、果的次第來做安排的。前麵三品是佛陀智慧全體內容,三法智是境,也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有方法,也就是四加行。

一切種智現觀也稱為圓滿正等相觀,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對於三法智有一個概念性的、全體性的、總的一個觀法,這是第一步;頂加行品第五,就是指頂現觀,就是由一門深入的觀法;漸次的現觀就是有次第的觀法;一刹那的現觀就是頓現觀,量變產生質變,最後入金剛喻定,圓滿成就;所以最後的第八法身品講果,證得法身,叫做法身現觀。

所以說,八事也稱為八現觀,成就圓滿成佛,內容是四身五智——法身、自性身、報身、化身;除了漢傳所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之外,還有一個法界體性智。

《現觀莊嚴論》的八現觀、七十義、一百七十三種行相、兩千細目,是成佛過程之中的必經之路。我們學習的第三級課程裏麵,就有《現觀莊嚴論》。

我們為什麼要先排《大乘經莊嚴論》?讓大家先明了這個實修的方法,依此而實修,再來透徹地了解理論體係的建立。這樣就能夠學修不脫節,就能夠以學導修,以修促學,就能夠身心相應,圓滿成就。那麼,這個八現觀七十義,一百七十三種行相,兩千細目,都是我們成佛過程之中的必經之路。

彌勒菩薩為了讓深奧的、不可思議的佛陀的智慧,以修行道次第的方式,清晰具體地顯現出來,所以他用八現觀來總括成佛之道,也就是三法智、四加行和法身現觀,稱為八現觀。我們對佛陀所教的法門的親證過程,就是成佛的過程,所以,如何親證八現觀,就成為我們成佛的關鍵。

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之中開示我們:滅諦之中的無我智慧,要安立在道諦之中的三法智,發菩提心,才能夠入大乘道而圓滿成佛。菩薩如果要修行成佛,隻是證悟般若經之中所開示的“一切法皆無自性”,這樣的空性智慧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隻是在見諦上去學修,這個見諦是很難真正確立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直接學習龍樹菩薩造的——漢語稱為《中論》,藏傳裏麵稱為《中觀根本頌》,用凡夫的第六意識去思維,去邏輯推理,你要真正地樹立正確的見地,這是非常困難的,是不夠的;一定要實修,要能夠由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超越、透脫到悟性認識和自性認識。

事實上《現觀莊嚴論》,乃至於龍樹六論,這些見地不是單單用凡夫的理性認識,能夠真正通達的,當然我們要由此地入手,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夠透過修行成就悟性認識,要真正通達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能夠以空性智慧,融合大悲心,廣修六度萬行,六度四攝為方便,才能夠證悟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佛陀的四身五智。那麼,這個具體實修的方便,就在我們學的《大乘經莊嚴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