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時代也帶來了不同的家長的立場。從前的家長,工作大多以務農為主,本身教育程度低,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多依賴學校老師,所以在從前,老師的社會地位是很崇高的。召開家長座談會時,總是有很多的家長拉著老師的手,懇切地希望老師可以幫他把孩子教好,最常聽到的台詞是:“老師!如果孩子不乖,盡管打,打不聽你跟我說,我再打,千萬不要手軟,這個孩子,什麼都不怕,就是怕人打……”家長總是以為,勤打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等到孩子大了,打不動了,就沒有辦法再教導了。
現在的家長,疼愛孩子到讓孩子無法無天的地步,孩子在學校不聽課,打架生事,老師勸說不聽,甚至還辱罵老師。當老師一有動作去體罰學生,回到家,孩子便跟父母告狀,不管事情的好壞與發生的經過,一狀就告上了媒體,這位老師的未來也抹上了陰影。體罰是一個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方針上,完全的愛的教育,會讓孩子不管做錯了什麼,都不知道事情的輕重,也不知道要改進,但是一味的體罰,會讓孩子更加彷徨,不清楚怎麼改進。在教訓小孩的時候,要怎麼拿捏力道,要怎麼掌握時機,是父母該去學習的課題。
藤條、熱融膠條、掃把等各式各樣的道具,我相信陪伴了我們每個人走過成長的那段路。利用道具去打小孩,小孩會痛,但當孩子不小心打翻東西,你是這樣打他:當孩子欺騙父母,你也是這麼打他;那麼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教育之下,如果孩子下一次要騙人,用他心裏的天平一秤,會覺得,欺騙父母與不小心打翻東西的嚴重度是一樣的,孩子就無法去衡量所謂是非對錯的嚴重性。
對我們來說,打罵隻是一時的,可能本身情緒發泄更大過於教導孩子,試問有哪個家長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心裏會考慮:
“這麼一來,孩子學得會嗎?”
“這麼一來,下次會不會再犯?”
“到底要怎麼做,孩子才會記得這件事的嚴重性?”
我遇過一位特別的老師,一位家長口中所謂的名師,好多家長爭相把自己的孩子往他的教室送,隻為了他是一位有口皆碑的嚴師。但就算隔了好幾間教室,每天還是會聽到這位老師罵學生的聲音從他的教室傳過來,想要忽略也很難。
“怎麼會錯呢?這個字教過了吧……”
“考的這是什麼成績,手伸出來,一分10下!”
夾雜了大量的咆哮聲,那位老師的怒氣透過聲音,幾近吼叫的咆哮,連大人聽了也會嚇一跳吧!他教室裏的孩子,不論是被罵的那位同學還是其他的學生,大家整齊地把頭壓在簿子上,振筆疾書地寫著每一樣作業,氣氛低迷的像是個個都做錯事一樣,連呼吸聲也都規律的低調著。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情形,還有些意外,但久了,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習慣了這位老師的教育模式,而家長們還公認為這才是所謂的好的教導,孩子要是送給這樣的老師管教,成績一定會進步。
其實如果要論成績,的確,這位老師班上的學生,成績都不錯,即使有原先程度較差的學生,遇到了這個老師,打也會打到怕,成績無論如何也會維持在一定的標準。隻是,在離開這位老師的班級升上其他年級之後,不但沒辦法維持,反而成績掉得更凶,很多家長便更加相信,所謂嚴師底下出高徒的道理。
教育暴力不隻打在學生身上,更一拳打擊了家長對孩子的用心!
學生成績的好壞,取決的因素很多,教育是幫助孩子找到一個念書的方法,給他們正確的態度,至於動輒打罵,甚至失去理性的咆哮,孩子的確是害怕,但除了害怕之外,給得了他們幫助嗎?不要讓孩子因為害怕而念書,更不要讓孩子在這樣的言語暴力下學習,久而久之,會發現孩子失去分辨是非程度的嚴重性,更失去了發展自己天生長處的機會,而興趣及專長也在壓榨下,所剩無幾。無形的暴力,比起實質上的體罰,對孩子傷害更大,而父母,就是這個教育暴力的助手,將自己的孩子,推向腐化的教育傷害。
學會愛人,而不要隻學會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