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深,責之切!
打是親,罵是愛!
這些都是我們常常朗朗上口的話,本來以為隻是一些玩笑話,但卻發現越來越多人分不清楚,愛人與罵人的差別在哪裏,他們總是會說我是愛你,所以希望你好,所以……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教育隻是讓孩子學會罵人的技巧,勝過於讓孩子進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係,不是隻有責罵,愛孩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身教重於言教,記住,別讓自己教會自己的孩子罵“三字經”。
太常罵孩子,就像是吃抗生素都會有抗藥性一樣,孩子漸漸地對你的責罵不痛不癢;對事情責罵不分輕重,孩子分不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事,哪方麵是他們需要去遵守去改進的,這就是現在的父母教育的模式。遇到事情,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罵再說。
一天,一個孩子在學校打籃球,我們都知道,打球的時候,免不了碰撞,那一天,他們玩的是最刺激的三對三鬥牛。孩子搶籃板時一個沒注意,往後跌倒在籃球架上,力道過猛,造成手骨折。球場上的人都停下,來檢查他的傷勢,大家很緊張地把他送到醫院,一到醫院,醫生幫他處理包紮,當然也通知了他的家長。半個小時後,這個孩子的父親來到醫院,像是來尋仇似的,怒氣衝衝,四處望了望,找到了自己的兒子,當時孩子手上還打著厚重的石膏。這位父親二話不說,揪起孩子的領子,在醫院就是一陣毒打,口中不斷地冒出三字經及各式咒罵的字眼,在醫院的急診室,把自己的孩子打到躲在椅子底下不敢出來。
這樣的例子,也許大家會覺得訝異,我起初也是,但更訝異的是,身邊這樣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很多父母親認為,嚴加打罵,便是好的教育。所以為了給予最好的教育,不考慮事情如何發生的、孩子的對錯,隻要罵的盡力、打的用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嚴格與打罵中間可以畫上等號嗎?
愛人不等於嚴厲的打罵,但嚴厲的打罵絕對會破壞任何一份愛!
有一天,親戚的孫子滿周歲了,抱著可愛的小男孩到我的麵前,看著小小的生命,我還在思考要怎麼跟眼前這位小嬰兒打招呼的時候,他爸爸就得意地跟我介紹,他的孩子會說話了。我抱著期待的心情,看著這位父親逗弄了孩子幾下,孩子開口了,天真無邪的臉龐,說了一個令我意外的字眼。他居然罵髒話,也就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那個單字。我尷尬的表情被孩子的父親察覺了,他笑著說,他剛滿周歲,就會罵人,以後,一定不會被人欺負。
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會罵髒話嗎?還是有人特地去教他的孩子不雅的三字經呢?孩子的習慣沿襲自父母,教這個孩子罵三字經的,就是他的父母親,可見言傳身教的重要。現在的小朋友,在打打鬧鬧之中,已經有不少孩子,把三字經掛在自己的嘴上。反觀這些孩子的父母,不會罵髒話的真是少之又少,更可怕的是,他們是拿髒話來罵自己的孩子。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以模仿當作學習的直接管道,將眼睛所見的一言一行,COPY進自己的腦中,久而久之,髒話的精髓也被孩子們吸收了。我看過一個矛盾的場景,有一個孩子在學校有罵髒話的習慣,情形頗為嚴重,學校的老師打電話請家長到學校詳談,希望可以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家長一到學校,便是扯耳朵擰手臂地罵出一連串不停止的三字經,先把自己的孩子臭罵一頓。那麼,罵髒話到底是孩子不對,還是父母的錯呢?
你如果希望孩子是豬,你可以盡管罵自己的孩子是豬,他絕對會比豬還要笨,並且證明你也是一隻豬。
報告顯示,從小在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孩子,無論在當下他們多麼的憤慨,並發誓如果以後自己有小孩,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愛跟關懷的家庭。但到頭來,等到他們自己組成一個家庭的時候,孩子不聽話,他們教育孩子的第一選擇還是體罰。從教育的觀點來看,體罰與愛的教育是大家長期討論的一個議題,到底教育孩子,需不需要體罰?愛的教育又要怎麼去拿捏分寸?連現在的教育學家都不一定可以正確地回答出這些問題了,更何況是從事與教育並不相關的家長們。現在教育部規定,學校老師禁止體罰學生,新聞上也常常看到報道有關於學校教師體罰學生,學生回家跟父母親告狀,一舉告到了教育部,並引來媒體的關注。身為觀眾的我們,看到了社會上這樣的事件層出不窮,不同的角度,對於教育的態度也有不同的轉變。學校、家長、學生和整體社會,打罵在這些定位之間沒有找到平衡,失調與爭議模糊了教育中應被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