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市場其實起步很早,20世紀50年初到80年代末是中國動畫蓬勃發展的一個階段,期間雖然經曆了“文革”時的停頓,仍然製作出了大量產生廣泛影響的優秀動畫作品,產生了很好的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由於各種曆史原因,中國動畫市場的發展還很不充分,近幾年來,由於政府的扶持,開始逐步發展。
但是,中國動畫市場到現在仍然發展得不夠理想,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首先,中國動畫的原創性不足。動畫屬於一個創意類產業,原創性是這個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許多中國的動畫製作者,個人的綜合人文素養(包括對東西方文化的總體接觸程度、本行業以外的其他知識)有所欠缺,製作內容僅限於個人有限的想法或原有的曆史模式;總是強調以“再現過去”的方式來製作,這樣也就限製了製作者的創意,也限製了觀眾群。如中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製作了《大鬧天宮》,而到了21世紀做的仍然是《西遊記》、《美猴王》,在劇本創作上無法突破原有的題材,在藝術水準上也無法超越之前的高峰。這就是由於缺乏創意所致。
與此對比,歐美國家在把握動畫的原創性方麵則有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更加全方位的探索,並善於以原創性來獲得觀眾的認同。如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則是運用中國古老的曆史題材進行創作,《功夫熊貓》則充分地運用了中國元素,以這一點使觀眾對西方動畫片有了新的認識。這就啟發我們不能局限於已有的動畫作品題材,而需要全方位、深層次地挖掘和探索傳統文化,在對傳統文化深入理解和體味的基礎上醞釀既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又富有濃鬱的原創色彩,並符合現代觀眾審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動畫作品。如日本的峰倉和也的動畫與漫畫作品《最遊記》,雖然是根據吳承恩創作的中國古代名著《西遊記》改編的,但是由於其鮮明的原創性和獨特的娛樂性,放映之後,得到了很好的市場反應;而且,雖然把原著改得麵目全非,但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和對比能讓更多的人因為《最遊記》而想更多地去了解《西遊記》,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通過原創的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這不僅體現在東方古典名著上,西方的經典名著也常被改編為動畫片,如《岩窟王》就是根據《基督山伯爵》這一西方經典名著改編的。
所以,在中國曆史傳統如此悠久、題材資源極大豐富的文化基礎上,中國動畫必須充分調動原創性,這樣不僅能夠創作出優秀的動畫作品,同時還能以此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其次,中國當下的動畫市場機製還不夠完善,動畫產業和其他產業聯係過少,也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產業鏈不完整的條件下,資金的投入和對產出周期的要求往往不能夠支持動畫製作中的“精工細作”,因此最終的產品也不能產生較好的市場效應,最終則隻能導致惡性循環。
而在歐美國家和日本,製作一部動畫片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投資方和製作團隊的主要標準是要將產品本身按照既定方案或實際情況的需求做到最好的程度,即使放緩資本回收的進度也不會降低標準,不會因為急於回收成本或要節省成本而降低製作水平。因為他們深知市場規律:產品製作水平低下將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這樣的動畫片投向了市場,基本上是不可能回收資本的,甚至可能導致破產。所以,對動畫本身的質量要求是絕對不能打任何折扣的。
對比地看,我們可以看出當下中外動畫產業的鮮明差異。因此,在中國動畫發展的過程中,動畫製作者和投資方都應該進一步了解製作一部優秀動畫片的真正意義以及動畫產業的本質:優秀的動畫其實是一個投資大、收益更大的商業廣告,一方麵能讓觀眾了解製作團隊的卓越能力,另一方麵可以根據片中的人物形象製作各類周邊產品來獲取收益,還可以做各種形象的授權。總之,隻有穩固、長效的投資和精良的製作團隊通力合作,才能為市場生產出優秀的動畫產品,並得到相應的市場回報;而一味地低水平製作和短期投入是無法取得市場認可並獲取豐厚的市場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