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優秀的品格(3 / 3)

“您好,格特弗裏德小姐,”他看到海因茲迷惑不解的樣子,有些窘迫地說:“難道您不是格特弗裏德小姐嗎?那我一定是弄錯了,看來我上了一個玩笑的當了。”陌生男子忙把手裏的玫瑰花遞過來:“太抱歉了,請原諒我的失禮,把這些玫瑰收下吧!”

海因茲小姐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她那刻板的生活始終被每天大量的機密文件所占據,她好奇地問:“您來這找誰?”

男子溫文爾雅地遞過一張名片:“我叫謝特林,怎麼說呢?說來話長……”

海因茲對他頓生好感,於是她微笑著請他進屋,喝一杯咖啡。

兩個人坐下,謝特林詳細講述了他來這裏的經過。他是一個電影攝影師,工作使他一直漂泊不定,現在雖已年過40,仍然孤身一人。“前不久,我給報紙上的‘寂寞的心’寫信,後來收到一個女人的回信,她寄給我照片和一個地址,我就按這個地址找到您這裏。誰料到,原來這是一個玩笑。唉,不知是什麼人在戲弄我這個不幸的人。”

兩個孤獨的中年男女由於浪漫的誤會遇到一起,感到格外親切,他們暢快地談了起來。兩個人發現,自己很久沒有這種傾訴心懷的渴望了,都感到好像彼此早就非常熟悉,好像自己長期以來期待的就是對方。接下來,他們一起看電影、聽音樂、吃飯,一起在溫馨的夜風中漫步於萊茵河畔。謝特林對海因茲關懷備至,體貼入微。很快,兩個人宣布結婚,成就百年之好。這時,謝特林開始要求海因茲把外交部的機密文件拿回家裏。被遲來的愛情弄得癡迷如醉的海因茲想盡辦法滿足丈夫的要求。她做了一個特殊的手提包,裏麵有一個夾層,每天上班時帶上它,把文件偷偷放在裏邊,中午帶回家,下午上班時再把文件放回去。這樣整整6年,共為謝特林帶回了3千多份秘密文件,其中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次重要軍事演習的詳細情況,而那兩次演習是為了檢驗西德武裝力量的戰鬥準備情況和北約防禦準備情況的。文件中還有1963年在加拿大舉行的一次北約重要會議的備忘錄,有西德為對付蘇聯情報活動而部署的每一個反間諜計劃的材料。

有“美女計”,就必定會有“美男計”。除了進攻對手的性別不同外,二者在各方麵如出一轍。女人在情感方麵的需要比男性更迫切,謝特林以情感為誘餌,使海因茲墜入情網,甘願為其服務。

◎ 苦心修煉優秀的品質

人之初,好比一塊玉璞一樣,既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之所以後來有善惡之分,主要是因為後天習得的。因此,人們高尚的品質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自己苦心修煉得來的。劉備生前教導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為了把兒子教育成為一個偉大的君主。所以,韜光養晦要注意修煉,盡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程頤博學不怠,正心克己成名

程頤小時候聰明好學,曾和哥哥程顥一起,舍棄科舉機會,投在周敦頤門下學習。他博覽群書,經書、子書無不精研,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與其兄程顥並稱為“二程”。

程頤認為學習必須有遠大目標,即“學以至聖人之道”。認為聖人可學,而且能夠達到聖人的境界。他在遊太學時說:天地儲藏精氣,得五行之秀者而生人,其本原真誠而安靜;在沒有發展生成以前,就已具備了仁、義、禮、智、信這五性;形體生成以後,由於外界事物觸碰形體而動生於其中,其中動而生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七情;七情激蕩而傷其性。所以,覺悟的人約束七情使其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昧的人就不知道這些,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桔其性而至死亡。然而求學之道,必須先明之於心,知道怎樣養性,然後身體力行以求達到目標,就是所說的“自明而誠”。程頤認為“自明而誠”之道在於“信道篤”、“行之果”、“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於心”。就是要求學者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忘“仁義忠信”,隻有這樣,才不會有邪僻之心產生。

程頤讚成古人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克己思想,同時又指出顏淵墨守成規而不能化之的學習方法,是達不到聖人境界的主要原因。但他認為像顏淵這樣有好學之心的人,如果不是早卒,時間長了也能達到化境(指達到一定精深的程度)。

程頤認為顏淵以後的人們之所以達不到聖人境界,就是因為不懂聖人可學的道理。他們認為聖人是生而知之,不是可以學成的,所以失去了為學之道。一些人不求之於己而求之於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作為學習方法,是難以達到“聖人之道”的。所以,程頤一生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以聖人為師表,無論為人還是治學,不達聖人境界決不罷休。

正是由於程頤時刻正心克己,又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終於成為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

王爾烈兩袖清風,不貪財一世英名

王爾烈是清朝有名的才子,不但才高八鬥,而且非常清廉,留下了一世英名。

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別名仲方。遼陽縣賈家堡子人。王爾烈16歲時,詩文、書法就已經蜚聲遐邇了。26歲那年,他參加了全州的童試,結果考中了八貢生(秀才)。39歲時,他隨同好友常紀到北京參加京師會試,但沒能及第。44歲時再攀蟾宮,滿懷信心地參加了京師禮部主持的恩科會試,結果考中貢士,經過殿試,中二甲一名進士。清廷任命他為翰林院編修。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並三通館纂修官,從事四庫全書的纂修工作。過了二年,清廷又特任他為京師會考同考官。54歲時,又被派遣到陝西道任監察禦史,負責稽查滿清王朝在該地的鑄幣情況,分理陝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王爾烈61歲,清廷考慮到他已經過了耳順之年,遂調回京師,擔任順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讓位給十五皇子嘉親王,委任王爾烈為內閣侍讀學士,並恩賜他千叟宴,禦賜詩、《集古三星圖》、如意鳩枝等。清嘉慶四年王爾烈72歲時,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遼東,在盛京掌教沈陽書院。74歲(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於家鄉遼陽縣風水溝村的南山山麓。

王爾烈在仕途上雖然算不上少年得意,但一生敏於事而好於學,善詩文,工書法。有不少詩文作品和墨跡流傳於世。而流傳於民間的許多傳說,更使這位大才子在當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

關於王爾烈的才氣,從其少年開始,就有民間傳說。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戴著一頂草帽在庭院裏玩耍,一位客商經過門前看到這種情景感到很好笑,隨口說了一句:穿冬裝,戴夏帽,胡度春秋。王爾烈駐足打量,看出他是一位奔走四方的商人,順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竄北地,混賬東西。

王爾烈中進士後在翰林院任職。相傳,有一年他曾作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鄉試,招考舉人。江蘇、江西、浙江曆來是文人薈萃之地,對於北方尤其對關外的人當然是不會放在眼裏的。所以應考者一聽說主考官是來自北方的王爾烈,便議論紛紛。有人竟然嘲諷說:北方人有什麼學問,他會出什麼好題,至多出個學而時習之。

這些話傳到王爾烈耳朵之後,他便想利用這個機會教訓一下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讓他們知道一下北方人的本事。開考之日,考生們展開試卷,發現所考題目果然是學而時習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為題,要求每篇文章內容不得重複,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談。

這個看似容易卻很難的題目,著實使這些南方秀才捉襟見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索枯腸,有的作第二篇已才盡詞窮,等到作第三篇時幾乎都交了白卷,考得一個個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同時,王爾烈自己用學而時習之的題目,按著規定的要求,寫了三篇文章。

考生們走出考場時,這三篇文章已貼在門前。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詞藻、寓意、角度各具一格,使許多人拍手叫絕。有的人仍不服氣,有意在考場門旁寫一幅楹聯的上聯:“千山千水千才子”進行試探,王爾烈看後馬上寫出下聯:“一天一地一聖人”。此時考生無不歎服,紛紛圍攏在他身邊,你一言我一語地問他王大人學識如此淵博,敢問尊師為誰?王爾烈巧妙地說道: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吾鄉文章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這些考生無計可施,再也不敢說什麼,隻好默默地走開了。

從江南主考回來時,恰好逢上新皇帝嘉慶登基。皇帝召見他說:“老愛卿家境如何?”

王爾烈回答說:“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

嘉慶問道:“老愛卿為官清廉,我早知道。我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你去上幾年,光景就會不錯了。”

王爾烈一去三年,又奉詔回到京城。嘉慶召王爾烈上殿,說:“老愛卿,這一回可度餘年了吧?”

王爾烈從套袖裏掏出三個銅錢來,隻見一個個磨得溜光鋥亮,原來是鑄錢時用的錢樣子,說:“臣依然是兩袖清風,一無所存。”嘉慶見此情景,十分感動地說:“卿真是雙肩明月,兩袖清風啊!”

王爾烈72歲那年,蒙嘉慶皇帝恩準衣錦還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京為官數載的王爾烈,要帶回多少家財?返鄉的隊伍啟程時,人們發現裝載東西的大馬車足有10輛以上,而且車上的板櫃都加上了銅條和銅鎖。車至山海關,前來迎送的是田總兵。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大奸臣和珅的女婿。

田總兵一邊熱情招待,一邊用話打探,意欲找借口開箱驗貨。不管他如何花言巧語,王爾烈就是不上圈套。最後,還是撕破了麵皮,把官司打到了皇上處。皇上一聽,對車上載的是什麼東西也產生了興趣,於是降旨開箱驗貨。田總兵馬上派人開封櫃蓋,滿以為可以抓住王爾烈的要害,萬沒想到櫃子裏根本沒有金銀財寶,全是清一色的磚頭。

田總兵嚇得趕緊跪地求饒,王爾烈告訴他:我在京為官多年,遼陽老家房無一間,如今回鄉養老,用有限的年俸買些磚瓦,在老家風水溝蓋三間小屋,用以安度餘生。此事傳到了皇上的耳朵裏,嘉慶帝心有所感。便命從國庫中撥出紋銀,在遼陽城內為王爾烈修建了座翰林府。

王爾烈一生苦心修煉,至死仍是兩袖清風,實屬不易,可以說是為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