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或一個集體處於瀕臨滅亡的絕境中時,他或他們的力量是相當弱小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滅頂之災。
人的生命是人立足社會的物質根本,沒有生命便沒有一切。
集體的存續也是集體實現發展壯大的根本,集體消失便沒有了一切。集體有大有小,小的可以是一個家庭,再大可以是一個組織,最大甚至可以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無論集體的大小,如果由於種種原因處在絕境中,為了使這個集體能夠發展壯大,那麼,這時,就必須韜光養晦,首先保證集體不被徹底消滅,能夠延續下去。
因此,身處絕境時,生存成了第一要務。隻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發展壯大,最終戰勝敵人。
那麼,身處絕境時如何求得生存呢?縱觀中外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在絕境中,能夠避免滅頂之災、個人或集體的生命得以延續下去的最佳辦法便是韜光養晦。
由於身處絕境,自身力量非常弱小,這時便需要個人或集體有足夠大的耐心,能忍則忍。
在絕境中,怎樣才有可能求得生存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處於絕境中不要惹怒對手,以免做出無謂的犧牲
處於絕境時,自己的力量必然是最弱小的,敵人的力量必然是強大的,兩相比較,往往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你處於絕境中,對手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或者不費過大的力氣就有可能致你於死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首先不要惹怒對手,不要以卵擊石,避免無謂的犧牲。
範雎受冤遭辱,急中裝死逃生
範雎是我國古代戰國時期的魏國人,字叫叔,曾到東方各國去遊說,沒有什麼收效。後來回國想侍奉魏王,但因家境貧困,連生活都沒法維持,於是就先到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那裏找點事做。
有一次,魏昭王派須賈出使齊國,範雎也跟著前去了。但他們留在齊國好幾個月,沒法完成任務來回報朝廷。在此期間,齊襄王聽說範雎很有辯才,就派人賜給範雎十斤金子和一些酒肉,範雎辭謝,不敢接受。須賈知道了這件事,十分生氣,懷疑範雎把魏國的機密國事告訴了齊國,所以才會得到這些賞賜,他命範雎收下酒肉,把金子退還。回國以後,須賈心中對範雎十分惱怒,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魏相國。魏相國是魏國的公子,名叫魏齊。魏齊聽了以後,不分青紅皂白,便叫門人鞭打範雎,打斷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齒。範雎裝死,門人就用草席把他包起來,丟在了廁所裏。當時,魏齊正在宴客,賓客喝醉了酒,都在他身上撒尿,故意汙辱他,用來告誡後來的人,使他們不敢再隨便泄漏國家的機密。範雎在草席裏偷偷告訴看守的人說:“老丈能放我出去,以後我一定重重的酬謝您。”於是看守的人就請求魏齊,讓他把席子裏的“死人”拿出去丟掉,魏齊醉醺醺地說:“可以。”範雎這才逃了出來。後來魏齊覺得不太對勁,又派人要把他找回來。魏人鄭安平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帶了範雎一起逃走,並躲藏了起來。後來,範雎被迫改名換姓叫做張祿。這個時候,秦昭王正派遣謁者王稽出使在魏國,鄭安平就假扮成一個小廝,服侍王稽,王稽問他:“魏國有沒有賢人,可以和我一起西遊的呢?”鄭安平回答說:“屬下同裏有一個張祿先生,想要見您,和您談談天下的事情,但是這個人有仇家,不敢白天來與您相見。”王稽說:“那麼您就晚上帶他來。”鄭安平就在晚上和範雎來見王稽,話還沒說完,王稽就知道範雎是個賢才,便對他說。“先生請在三亭的南麵等著我。”範雎和王稽約定好後,就回去了。王稽辭別了魏王回國,經過三亭的南麵,便用車子帶著範雎同回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