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弱者崛起的法寶,強者不衰的秘訣(1 / 2)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自從誕生了生命之後,鬥爭就一直進行並從未間斷過,弱肉強食的規律直至如今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從現在已有的情況判斷,這一規律在我們能夠想象的未來時間範圍內可能還將得到持續。所以,對於人類來說,無論從個體還是從集體還是從整體的角度講,我們都希望自己不是弱者,而是強者。

很簡單的道理,弱者既不會自然而然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為強者,強者也不會因為曾經強大就永遠強大。所以,弱者要依靠自己的奮鬥崛起而成為強者,強者要保持自己強盛的地位不衰,都需要不斷地努力才行。剖析一下自古以來強弱對比發展變化的原因,你就會發現,無論是弱者奮起強大,還是強者昌盛不敗,都需要韜光養晦。

韓信是中國古代漢朝重要的開國功臣,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他由弱而強,由強而亡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韓信出身平民,少年時代非常窮困,他雖有大誌,但既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他在一個亭長家裏長期吃閑飯,幾個月後,亭長妻子就不給他飯吃了。被逼無奈的韓信又在城下釣魚,一個衝洗絲絮的老婦見他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當韓信向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報母”時,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隻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希圖報答嗎?韓信有大誌,經常身攜刀劍,一天,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由此顯然可以看出,當時的韓信是多麼的弱小。然而,正是這個弱小的韓信,由於懂得韜光養晦的策略,因此,他能忍受寄人籬下之屈,它能忍受胯下之辱。後來,終於在劉邦軍中成就了他的奇功偉業,成就了一代軍事天才。

在劉邦拜韓信為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讚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你不如項王。……”雖說這是談及國家大事,為劉邦出謀劃策,但是,這樣的話讓劉邦感到不舒服。在劉邦聽了韓信的深謀遠略並采納了他的建議後,取得了節節勝利。在韓信平定齊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偽詐多變,反複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齊王便。”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雖然在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提醒後,劉邦改了口,立了韓信為真齊王,但,這件事無疑讓劉邦對韓信更多了一份戒心。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雖然最後一句話已經恭維了劉邦,但韓信的才能更為劉邦所忌。當劉邦親征陳豨時,韓信稱病不隨,終被呂後和蕭何設計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