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從人的自然性這個角度講,人類在幼年時期也就懂得了在與大自然相處時需要韜光養晦。人雖然能夠改造自然,但在自然麵前,人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這樣才能利用好自然資源,真正實現人類的最大利益。比如我國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親鯀治水時,采用的是與自然直接對抗即隻堵不疏的辦法,結果,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自己也被舜治罪致死。禹治水時,吸取了其父的教訓,順應自然規律,采用以疏為主的辦法,結果最終治好了水患。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生產力飛速進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急功近利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汙染環境,到頭來必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落個得不償失的下場。吃過虧後,今天的發達國家都特別注意環保。直至如今,在大的自然災難麵前,人們還是采取了躲避而不是強鬥的辦法。比如,我們很小的時候,大人和書本以及媒體就告訴我們,打雷的時候不要在樹底下避雨,因為我們鬥不過雷電。高大建築物都裝有避雷針,也是用來躲避而不是迎戰的。同樣的道理,當地震、海嘯發生的時候,我們也主要用躲避的辦法。還有一些像火災、水災等大的災難,在它們麵前,人類雖然要與它們鬥爭,但還有一條原則就是,抗洪救火時要學會保護自己。
人類在早年捕獲獵物時,像其他食肉動物一樣,也學會了韜光養晦的辦法。直至今天,小孩子在抓知了、捉青蛙時用的是這個路子;人們打蒼蠅、打蚊子、打蟑螂、打老鼠時用的也是這個辦法。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打鬥也是如此。在打鬥時,聰明的一方往往不會橫衝直撞,而是躲避強勢,耗敵實力,蓄勢待機,突然發力,擊敗對手,這就是韜光養晦。毛澤東曾用《水滸傳》第九回“林衝棒打洪教頭”的例子說明戰略退卻的重要性:“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氣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衝,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衝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所以,千萬年的曆史告訴我們,凡是在自然界的鬥爭中生存下來的物種,都是經過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留下來的勝利者,它們都“懂得”韜光養晦、適應環境的道理,並非常善於運用韜光養晦的策略。韜光養晦是物競天擇的定律,韜光養晦是優勝劣汰的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