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脫胎於自然界,人類社會本身有許多東西今天仍得益於自然的教化。我們從自然界中學到了許多技術、戰術甚至戰略性的東西。
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會了使用某種東西:比如某些草藥的發現就得益於蛇、大象等;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到了拳術:猴拳、貓拳、蛇拳、鷹拳、螳螂拳;我們從各種動物身上學會了技術:從蜻蜓身上學會了造直升飛機、從變色龍身上學會了隱身術……
其實,韜光養晦也不是人類社會本身獨有的發明,在自然界的發展史上,也一直顯現著韜光養晦的魅力。
我們先從植物說起。每當嚴冬來到之時,許多植物就舍棄莖葉,把養分儲存於地下莖、鱗莖、塊莖之中,以待來春萌發。而且,植物都有生命,為了保持物種的延續,它們把自己的生命信息縮隱到了種子之中。雖然從種子身上我們看不到葉子的濃綠、看不到花朵的美麗、看不到莖幹的茂盛,但是,種子卻包含了成年植物的一切信息。而且,凡是種子,都有外殼,外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種子萌芽不利,但它對種子的保護作用更重要。比如,當種子被動物吃掉時,有的由於外殼堅硬而使動物無法消化,從而能把生命保留下來。再如,有的“鬆塔”特別結實,它對鬆子進行了嚴嚴實實的包裹,隻有在高溫下“鬆塔”才會綻放,釋放出種子。每當春天來臨時,別的種子就會發芽,但是,鬆子卻因又厚又硬的“鬆塔”而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天。但是,如果森林裏發生一場火災,當鬆樹和其他樹木被燒成了灰燼,其它植物的種子也已被燒毀時,鬆子的“鬆塔”被燒掉了,鬆子又因堅固的種皮保護而渡過了危機。這時的土地因為鋪了厚厚一層的植物灰而營養非常豐富,再加上空間大,日光足,非常適宜種子萌發。再一個春天來臨時,鬆子終於破土而出,這時,滿山遍野就全是它的天下了。而且,有的種子的忍耐力還讓人不由得頓生佩服感慨之心,1952年我國科學家在遼寧省新金縣泡子屯地下泥炭層中發現了一些古蓮子,用同位素碳14地質年齡方法測算,這些種子誕生於公元835–1095年之間,然而,這些在次年被種在了位於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中的種子,它們的發芽率居然高達90%以上。有的沙漠植物的堅韌能力更是讓人稱奇,沙漠裏極旱缺水,這些植物便以種子的形式在耐心等待機會,一旦雨水來臨,它們便能在下雨過後的短短幾天之內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
而對於動物來說,他們要成活生長、延年益壽,也多采取了韜光養晦之策。在動物之間的鬥爭中,除了少量百獸之王,大多數動物都處在生物鏈的中間位置。即使是百獸之王,它們也會和其他動物一樣,遭受到大自然的威脅。對所有的動物而言,如果要活命,就必須躲避天敵,躲避惡劣的自然條件,這就需要忍耐,甚至巨大的忍耐。如果事事不忍,那麼,它們要麼早就葬身敵腹,要麼早就魂歸大地。比如,西瓜蟲在遇到刺激時便縮成一團,好似一個小黑球,讓敵人以為它根本不是個能吃的東西;變色龍在不同的環境下變成與環境近似的顏色,讓其它動物看不清楚;刺蝟在遇到強敵時會用刺把自己包起來,而不會張牙舞爪與敵人拚個你死我活;老鼠在遇到對手時會裝死,然後尋機逃之夭夭;羚羊在遇到危險時先飛快地跑開,直到安全地帶;烏賊遇到攻擊時便排出墨汁,趁機趕快溜掉。所以,為了活命,動物們普遍學會了韜光養晦。
然而,當動物們要向敵人下手時,多采取了先不打草驚蛇,等較有把握時再猛然攻擊的辦法,這也是韜光養晦。在電視片《動物世界》和其他有關自然的科教片中,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食肉動物覓食的鏡頭。貓捉老鼠時往往要到靠近時才猛然追趕,有時還靜靜在老鼠洞口等上半天時間。鱷魚在吃岸上動物時,並不先顯身,而是先在水下悄悄靠近岸上的動物,當它認為距離足夠近時,便猛然一躍,牙關緊咬住岸上動物的脖頸,而且,在這時,它並不急於一決雌雄,而是把動物拖向更利於它戰鬥的水中,這樣,基本上就能夠吃到一頓美餐了。獅子在追鹿或羊或其他小動物時也常常采取這個辦法,因為這些小動物根本不是獅子的對手,但他們跑得非常快,所以獅子往往不敢在很遠就發起衝鋒,而是漸漸靠近,等非常接近或者無法再藏身時才進行衝鋒。蛇在吃飛鳥時采取的也是這個戰術,遠遠地,蛇發現了小鳥,但他不露身,而是悄悄竄到小鳥跟前,再猛衝過去,咬住小鳥不放。從這個角度看,蛇也知道不打草驚鳥的道理。而“呆若木雞”這成語出處也告訴我們,要想把雞訓練成鬥士,必然培養他們不急不躁、鎮靜專注的品格,這樣的雞看上去雖然像木頭雞一樣,但其他雞一看到它後就嚇得趕快跑掉,不敢與它決鬥,這雞也就成了隻會韜光養晦的雞了。俗話還說:“咬人的狗不叫。”這也說明咬人的狗懂得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