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輕鬆解決交談難題(2)(1 / 3)

有一次,李濤和王凡一起在學校食堂看電視新聞,有一則新聞是說“一個打工的中年男子,他想從巴士的後門上車,先把大包裹扔進了後麵車廂,正要上車時司機突然開車了,一下子該中年男子就被卷進車底,當場死亡”。

李濤就憤憤地說:“這肯定是司機的責任,他開車前怎麼能不看後視鏡呢,要確定沒人了才開車啊,肯定是故意的。”

王凡很反感地說:“這個司機怎會故意呢,可能是人太多了沒注意到。”

李濤接著說:“這是司機的職責,如果看了後視鏡,還猛踩油門就是故意的,想刹車也來不及了啊。”

王凡臉都紅了,爭著說:“我想這個司機也是個打工的,他應該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有必要這樣做嗎?你這個話也說得太絕了,好像這個司機是個殺人犯一樣。”

最後兩人飯也沒吃完,一直在為李濤絕對的言語爭執,還鬧得不歡而散。

對於一條正在調查中的新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猜度,但李濤的言語過於絕對,這讓王凡很反感。所以,哪怕是我們絕對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話說得過於絕對,絕對的東西容易引起他人挑刺。如果對方有意挑我們的刺,還真能挑出來。

第三,說話不要前後矛盾,讓人覺得不真誠。

說話前後矛盾的人,在言語上很容易被人推翻。矛盾的地方常常是易受到他人攻擊的地方,而且常常是非常有力的攻擊。

艾艾很想知道李芳跟王老師是不是很熟,就問李芳說:“你去過王老師家嗎?知道她住哪裏嗎?”李芳不想艾艾知道自己經常在王老師家補課,就說:“沒有,不知道她住哪裏。”

艾艾又說:“聽說王老師家很窮,家裏都是舊家具,連電視都是老式的。”

李芳說:“沒有那麼窮,老師家的電視早就換成液晶屏的了,還是鬆下的呢。”

李芳一下子說漏嘴了,很顯然,李芳不但知道王老師的家,而且對她家還很熟悉呢,不然她怎麼會知道得這麼清楚。

李芳開始表明跟王老師不太熟,後來又那麼清楚地說出王老師的家裏情況,很顯然她說謊了,對同學不真誠。這樣說話前後不一的人實在不可信。相信如果有人這樣前後矛盾地跟你說話,你也不願意跟他過多地交流吧!

5.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同樣的一句話,你說出來的意思和別人聽到後理解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為什麼同是一句話,對於聽者和說者而言會有不同的反應呢?因為每個人站的角度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比如,你正在跟你的同學聊貧困地區的孩子的生存狀態,生活有多麼的艱苦,家裏有多麼困難,這本來是一個很正常的話題,可是如果你身邊正好有另一個家庭條件很不好的同學,那他肯定認為你句句都在說他,讓他在你麵前感到自卑。

本是一句簡單的話,有的人聽了可能會覺得沒什麼,聽了就忘了,但有的人就可能會敏感些,覺得那句話是在針對他,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有時候你無意中說出來的一句話,可能就傷害了別人,苗苗姐曾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個人請客,看看時間都快到點了,還有一大半的人沒來,心裏很焦急,便自言自語地說:“怎麼搞的,該來的客人還不來?”一些敏感的客人聽到了,心想:“該來的沒來,那我們是不該來的?”於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這種情況,更著急了,便說:“怎麼這些不該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聽,又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這些沒走的倒是該走的了!”於是又都走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跟主人較接近的朋友,看了這種尷尬的場麵,就勸他說:“你說話前應該先考慮一下,否則說錯了,就不容易收回來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釋說:“我並不是叫他們走啊!”朋友聽了大為光火,說:“不是叫他們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說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所以,我們不要太過於隨意,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分寸,盡量不要去傷害任何人。從“聽者有意”的角度來看,就要求我們管好自己的嘴。否則你不小心得罪了你的朋友,導致關係破裂,對方卻說是你對他有意見,那你就真的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