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節 音樂情愫(1 / 1)

我愛聽音樂,隻要有閑暇。不論是飯後茶餘,工間休憩,還是旅程車舟,賞一段《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頓覺心曠神怡,工作的疲勞為之一掃;聽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頓時寵辱皆忘,惆情悵惘會悄然退去。

周末之夜,在輕柔幽雅的樂曲中與親朋好友翩翩起舞,其樂融融;倘若後麵還跟著個愣小子傻女兒什麼的那就更美不勝收。巴山夜雨,西窗剪燭,沒有那輕柔優美的樂曲,會頓失韻味的。毫不奇怪,音樂乃人生親密的伴侶;音樂是流動著跳躍著的彩色畫圖。

有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一位音樂家與妻子紅著脖子爭吵,他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轉過身上鋼琴室,奏起了初戀時妻子最愛昕的曲子。琴聲悠悠,暢若流水。妻動情了,猛地走過去將丈夫擁抱、親吻。音樂對人生的情愫之陶冶就是這樣的神奇。

音樂可以治病。近日翻書,偶得關於音樂對人體有影響的資料。最新科學發現,輕柔優美、悅耳動聽的歌曲和樂曲可調節人的植物神經,使人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驅除人的疲勞;音調和諧,節奏徐緩的樂曲可使人呼吸平穩,脈搏跳動有節奏感;快速而愉快的樂曲可使人肌肉增加力量……

正巧,有人送我這麼副“音樂處方”:

食欲不佳——巴赫的音樂作品,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花好月圓》、《歡樂舞曲》。

疲勞時——《假日的海灘》、《矯健的步伐》,維瓦爾第的《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大海》、《水上音樂會》。

心裏空虛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心緒不定時——《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肖邦和施特勞斯的圓舞曲。

憂鬱時——《喜洋洋》、《春天來了》、《啊,莫愁》。

便秘時——飯前聽莫紮特的《小步舞曲》。

失眠時——《二泉映月》、《平湖秋月》、《燭影搖紅》、《春思》、《仲夏夜之夢》。

妙極啦,足可與仙方相媲美。必欲全盤拿來,長期“服用”,長命百歲。

於是,我緊緊擁抱著這一位美麗非凡的仙子——音樂。最能叫我傾倒的是那首西班牙民歌:《鴿子》。我相信:倘若有一天,收音機,影劇院、舞池裏沒有音樂;藝術學校、幼兒園沒了歌聲;苗寨裏沒有了蘆笙;蒙古包裏聽不到馬頭琴響,這個世界該是一片什麼樣子?人活世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缺少的,一件是詩,一件是音樂,詩創造著另一種人生,音樂使人們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