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節 住宅詠歎調(1 / 1)

那天到近郊參觀友人H的私人宅邸,但見府第巍巍,樓門森森,寬敞豪華,樓上樓下,畫棟雕壁,珠光寶氣,西式家具,錄像電話,無所不具;漫步庭院,但覺綠樹婆娑,果香飄逸,透過車庫鐵門,但見一部油光鋥亮的進口小臥車橫臥其中……

不由感慨係之。唉,又“比”了,“人比人,氣死人。”可不,前幾年在軍營共事的楊君,轉業在一個外貿公司當副總,一住就是四房二廳,美侖美奐二百三十幾平方米,多帶勁!自己呢,至今住的還是二十多年前建的牆壁已有了塊塊青苔的舊房。每“比”及此,自然是別有一番“不平”在心頭。

“不平”又有何用?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差別,否認差別無異於否認現存社會。何必老是與存在過不去呢?“人比人”可真得氣死人啦。我始終信服一位同事的近乎哲言的勸告:比住宅要“立體化”“多維化”,與好的比,固是“比”的一方麵,但也切莫忘了要與過去比,與差的比,與百姓比。

“與過去比”,於是回想起10年前在一所山區中學任教師,住的是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那房又矮又漏又暗又潮,僅半年,書架上的書全發了黴,那風濕性關節炎敢情是那時給患上的。如今住了生活設施齊全有套房還不知足。

“與差的比”,則記起了當年大學的同窗們,如今大多還在鄉鎮當中學教師,他們居住的雖比我10年前的那間陋屋強得多,但終究還是沒有自來水、衛生間,不超過30平方米的瓦屋平房,他們又與誰“比”呢?

“與老百姓比”,則比起城裏的廣大市井之民,廠礦裏的工人,有多少是能與咱這“三房二廳”比的?單說在城中娘家吧,十幾口人就擠在那三十多平方米又舊又陋三小間裏……

這麼一“比”,不覺“氣”就順多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知足者常樂。因此常對怨艾房子太舊太小不如他人的妻子說:“夠了,夠了!咱們住的是二十多年以前處級幹部住的呀。還有多少人不如咱?當年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尚能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之豪言壯語,咱們有何意思在諸多同事,朋友和老百姓尚未住上套房之時怨怨艾艾呢?孔夫子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嘛……”

當然,“居無求安”畢竟是完人君子一種懿德之至境,而決非社會發展之趨的。改革開放,就是要活得更好,“居”得更“安”。富了,生活改善了,大可不必學著孔夫子、顏回那樣陶醉於“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居”不但要“求安”,還要“求新”、“求美”、“求雅”、“求現代化”呢。將來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普遍好了,公務員住宅建設搞上去了,我何嚐不希望住上一套像H君那樣美侖美奐的高級住宅呢?那個願望雖還是個夢,但我總敢這樣說:麵包會有的。

(1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