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林語堂31(2 / 2)

林語堂認為,老子給我們吹來的田野之風,是一種自然主義的思想,也是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

林語堂在論老子的智慧時,前所未有的采用了“以莊解老”的方式,理性的老子與善於講故事的莊子一結合,馬上散發出迷人的氣息,使原本枯澀的文字立即變得血肉豐滿。

莊子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件趣事:有一天,他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位大夫請他出來為官,莊子手持釣魚竿,正眼不瞧兩人一眼,說:“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楚王用錦緞將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殿堂上。我問你們,這隻神龜寧願死去以便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兩人回答:“那當然是選擇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土中爬行。”莊子說:“你們可以走了!我還是喜歡做一隻在爛泥裏快活地搖著尾巴的烏龜。”

莊子是明智的,在看起來美妙的“天空”和泥濘的“土地”麵前,他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因為他知道隻有泥土才是真實而有生命力的。貼近泥土,意味著親近自然,而隻有自然,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自由。

傑克?倫敦的名作《荒野的呼喚》描寫了一條名叫巴克的狼狗一步步地叛棄罪惡的人類文明社會,重新投向荒野的懷抱的過程。當我們都隻知道狼可以變成狗時,傑克?倫敦筆下的狗變成狼的過程卻給我們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在閱讀完這本名著後,一種來自遠古和荒野中的呼喚可以讓你我的血液沸騰。巴克的狼狗身份其實是對人類自身屬性的一種暗示和提醒,而巴克最終投身荒野則體現了一種關於人類發展的生態理想——人類總有一天也會聽到來自大自然的呼喚,回歸古樸純真的生活,回歸自然。

這也是林語堂所一直期待的。

儒道互補

林語堂有句名言:“我們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義者和一半儒家主義者。”在我們的人生中,打通這兩半部分,使其合二為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就像武俠小說中,高手與庸手的差別往往就在於你有沒有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脈。

儒道互補一直都是曆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其精義在於一張一弛,人生就像一條弦,太鬆了起不到作用,太緊了又容易崩斷,所以張弛並用才是最合理的處世之道。儒家與道家分別代表了“人世”與“出世”的人生態度,而要在一生中做到這兩者的平衡,即使是大智慧者有時也很難為之。

林語堂舉了梁漱溟的例子為證,梁漱溟“本來是一個佛教徒,隱棲山林間,與塵界相隔絕;後來卻恢複孔子哲學的思想,重新結婚,組織家庭,跑到山東埋頭從事鄉村教育工作。”(《老子的智慧》)而被林語堂稱為“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的李叔同則恰恰相反,未出家前他是有名的翩翩公子,在多個藝術領域都有驚人的造詣,卻於39歲正當有為之際選擇了拋妻棄家,人杭州虎跑寺削發為僧,法號弘一。

具體到我們個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學會正確的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在1960年的意大利羅馬奧運會公路自行車賽上發生了這樣一件趣事,意大利選手安東尼奧?巴依雷蒂右腿被黃蜂蜇了一下,而後這隻黃蜂像跟他有深仇大恨一樣不依不饒地追著他,嚇得安東尼奧?巴依雷蒂拚命的加速,最後竟因此奪冠。這個故事被很多人作為經典的例子引用來證明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尤其是那些搞傳銷的。

而我想說的是,奪冠固然是好事,但如果這隻黃蜂在賽後繼續跟著你,你會怎麼辦?是繼續跑呢?還是停下來將黃蜂拍死?除了傻瓜,所有人都會選擇後者。但問題是,我們很多人在實際生活中卻往往選擇了前者,最終把自己活活折騰死了。

前麵的故事其實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結尾,隻是一直以來被我們給忽略了。巴依雷蒂通過終點後把黃蜂拍死了,但他想到奪冠實在有賴於黃蜂的“激勵”,於是又把黃蜂撿起,後來他給黃蜂做了一隻精美的木匣,與自己的奧運會金牌放在一起保存。

林語堂認為儒教代表了中國人的工作狀態,而道教則代表了中國人的遊戲狀態,儒道互補才是最完整最完美的生存之道。